【原文今译】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世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所以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因此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道,万物兴起而不造作事端,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施与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正因不自居其功,功绩却永恒不灭。
【解释】
在理解这段话之前,首先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的美丑、善恶之分吗?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她们的美应该是公认的吧,但以一只动物的视角去看,她们和其他人类有区别吗?
蝴蝶人人喜爱,妙龄少女恨不能与如意郎君化蝶双飞,可蛾子却多半会把少女吓得花容失色、逃之夭夭,蝴蝶、蛾子外形、种属都很相似,为何待遇天壤之别?
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是人人向往的美景吧,可同是自然造物的枯藤老树昏鸦就丑了吗?
老鹰捕猎小鸟的场景里,往往老鹰代表着残忍、凶恶,小鸟则是脆弱善良的,可再切换到鸟捉虫的场景,鸟该以什么身份自居呢?
杀人犯罪十恶不赦,而像项羽这样的人手里沾染的鲜血恐怕不止千人吧,却成了世人传颂的英雄,
那战争的士兵呢,都有所谓的大义、都有妻儿老小,互相杀伐,哪边是善,哪边是恶呢?
这些难以解决的悖论,正是老子观点的重要指向:人的好恶是基于主观感受的一种价值判断,并非客观真实的。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大到山水湖田、小到飞鸟鱼虫,都是各具形态、各自按照自然法则去繁衍生息。可人偏偏要从中筛选出自认为赏心悦目的事物和善良高尚的行为,大加赞赏、大为推崇、大肆宣扬,那剩下的自然就归属于丑恶的范畴,受到无端的不齿、鄙夷、厌恶,甚至憎恨。本来和谐统一的世界,被人为的区分对立,本来姿态万千的众生,被划拨到两个阵营。丑恶不是生来就有,是因为有了人,有了美善的标准和观念,丑恶也就从此诞生了。所以,老子叹息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往期回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