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仙居恩施
归野,上山下

归野,上山下

作者: 陶语 | 来源:发表于2023-04-25 07:15 被阅读0次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体验内心的平静成了一种新的奢侈。

读书写文,或打坐冥想,或走进大自然,或寻找一个僻静的所在,这些都能让人体验到内心的平静。回归平静,弥足珍贵,因为那才是生命的本真。

在恩施市三岔乡莲花池村就有一个能让人静心思考的艺术馆,其内部空间有着私密而宁静的氛围。之前去过两次,都是夜幕降临的时候才去,逗留时间不长,了解不够。前不久,我只身前往此处,一天一夜,深度体验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也才明白主人为何将他的艺术馆命名为“归野上山下”。

艺术馆俯瞰图

那天,天清气朗,气温不冷不热,适合骑行。从城区出发,沿前往三岔的233省道行至莲花池村,然后进入003县道,约三公里,便来到了这家艺术馆。

竹林小道直通大门

一条竹林小道直通大门口,微风轻拂,竹叶发出细微声响,合着门前风铃发出的叮当声,组成了一曲天籁之音,将我的灵魂荡涤得纤尘不染。右侧一块矗立的石头吸引住了我,上有“壹涅”两个字。仔细看,大门的左右两块木门上也有。“壹”者,元始也,暨微而宇极,始单虔专而至无疆。“涅”者,重生也,逐诚于献炽,聚众积义而铸伟业。馆主的人生态度和事业的高度也就蕴藏在此二字之中了。

贴在大门两边的对联更是有趣。上联:萝卜青菜糙米饭,下联:毛线瓦壶山野茶,横批:无事上山。大门左侧的一块小黑板上有句话——“有事下山,无事上山”——再次引起了我的注意。有事下山,即是饱含了入世积极做事的态度。无事上山,即是保持一颗出离心,随时能从凡尘抽离,归隐山林,过一种恬淡的生活。

能出能入,自如切换,该是馆主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吧。不过,这应该是历尽沧桑阅人无数之后才有的淡定和从容,馆主不过而立之年,为何有了如此淡泊的心境?又为何能够将他的事业平台定格在乡野?这是我心中的疑团,也是我此次探访想要知道的。

推开虚掩的木门,沿着潜藏在草皮中的青石步道往里走,映入眼帘的是日式风格的枯山水庭院。说山水,其实是没有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石组就是山,碎石就是水。碎石上画了波纹,表示流动的水。枯山水,字面意思为“干枯的景观”或“干枯的山水”,这些静止不动的元素使人容易宁静,常被认为是僧侣用于冥想的工具,因此多见于日本的禅宗寺院。

枯山水庭院

庭院里,高低不同的景观树生机盎然,几只顽皮的小狗在草皮上玩耍。西北角的庭中园,圆形拱门和格子窗棂将视觉空间向里进行了拉伸,有点曲径通幽的味道。爬山虎很是任性,愣是从院墙的墙角攀爬到了两米多高的瓦檐。东南角铺上了木栈道,上面摆放了简易茶几和蒲团,在此喝茶、看书、晒太阳,应该是很惬意。

走到庭院中央的时候,馆主正端着相机在给一对情侣拍照,我打了声招呼,说趁还没天黑,先在屋内屋外转转。他回头朝我笑笑说,快去吧,一会儿吃晚饭叫你。

房子三面环山,虽然进行了精心设计,还是未改土家老房子土墙灰瓦的鲜明特色,内部结构也尽量恢复原样,只在功能上作了调整。粗糙的墙面,朴素的木梁,简约的落地木窗、卷帘、格子窗棂,再配以自然的装饰,于简朴中透着宁静美,显示出侘寂美学的独特魅力。在这里日本文化元素和土家文化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合了,毫无违和感。

从茶室看庭院

一进屋,舒适温馨的感觉立刻扑面而来,室内空间纯净平衡,装饰极少,有一种留白般的简洁质感。

枯山水展厅、堂屋展厅展示了艺术家的作品,每件作品的背后倾注了一个个灵魂的心血和智慧。

字画工作室

堂屋展厅旁边是字画工作室,要是我会写毛笔字,岂能错过挥毫泼墨的机会。有这样的陈设,想必馆主也是喜欢毛笔书法,后来攀谈得知他会写篆体,难怪门前悬挂的红灯笼、每间屋子的门楣上都有篆体字。

紧挨字画工作室的是书房,夜深人静时,把自己埋进书中,可解除一天的疲劳感。要是饿了,可在旁边的地炉子烤红薯、烤土豆,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都有了,岂不美哉!

连接枯山水展厅的是一个日式茶室,品一品茶,打一打坐,或冥想一会儿,都是美好的体验。庭中园内藏着一个编织阳光房,室内悬挂有各种各样的手工编织艺术品,会点手工编织的,可以静下心来编制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

日式茶室

还没转完,馆主喊我吃晚饭了。进到艺术馆半天没看到他的妻子,原来她在厨房忙活。这是第三次见她了,她话很少,白净的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主菜是竹笋烧腊肉,配了番茄炒蛋、土家合渣、凉拌米豆腐,地道的家常味儿,是我喜欢的。馆主介绍,竹笋是从后面竹林刚挖出的,鲜着呢。他拿来两只杯子,倒了半杯自制的梅子酒,我们开始对饮起来,一边吃,一边聊。

馆主说,艺术馆三餐以素为主,客人自己动手制作。蔬菜都是自家院子栽种的,没有施肥打药,完全自然生长。想吃肉,有腊肉供应。若想吃得更丰富些,就要自带。包括陶艺制作、手工编织,客人都可以自己动手体验,自己创造自己想要的作品。这就是他打造的特色之旅,所有的精心设计都是为了让来这里旅行的客人找到内在的宁静,体验一种不同寻常的生活方式。

艺术厨房

我在心底为馆主的智慧抉择大大点赞,他一定是深深懂得,只有平静才能真正带给人安详和快乐,外在的物质和娱乐只能带给人短暂的感官享受,稍纵即逝,什么也留不住。

一餐饭吃了一个多小时,移坐至书房。馆主点燃一柱藏香,安放在茶几上,我们一边喝茶,一边继续聊。攀谈中,我将心中的疑团和盘托出,他娓娓道来,终于知晓他为何选择在此创业了。

原来,他在华中师范大学学的是油画专业,却跟陶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坦白,当初的想法很简单,自己从农村出来,家人供上大学不容易,做这个能挣点钱,补贴生活费。他说,学艺术本来学费就贵,幸好他是师范定向生,学费全免,每月还有补贴,但是耗材费用还是不菲。四年下来,他靠陶艺做勤工俭学,基本上没让家人承担什么费用。

大学期间,因为进了一个计划,他很早就出去支教了,接触过大城市教育资源好的学校,也接触过教育资源匮乏的乡村偏远学校,给他的感觉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差别只在硬件设施,制度基本一样,没有什么不同。他从乡村孩子的眼中看到了光,是城市孩子少有的,很难得。这让他的内心触动很大,他为孩子们感到心痛,应试教育扼杀了他们的灵性,他想为改变这种现状贡献自己的力量。梦想的种子从此悄悄种下了。

毕业之后,他没有回到家乡从事教育,而是去了广州,他想走出去拓展自己的视野,找到实现梦想的平台。他进了一所条件不错的体制内学校,但是不到半年,他还是失望了,学校的教育理念不是他所期望的,他想努力改变,哪怕只是一点点,也是在为教育做贡献,但是太难了,个人的力量太微弱了。他想探索一条教育之路,尽量护住孩子们的灵性,让他们自然成长。于是,他辞去了不可多得的工作。

梦想有了,还是不能马上实施,得先挣钱,有了资金才能去创造自己的事业。他和大学同学一起创业,开了一家公司,专门制造自动化洗车设备,做了三年,经历了企业从发展到辉煌,最后走向衰落的过程。他感叹,这三年的历程走完了他三十年的历程,让他深深明白,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是最开心的,不需要挣太多钱,挣再多最终都会散去。梦想的种子开始萌芽了。

他记住了一位高人说的话:工作和生活是一,不是二。后来他走的道路就是这样的,把事业和生活合二为一。

他认识了一位做教育的朋友,两人理念接近,谈起创业的想法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寻找一处合适的地方创造自己的事业。从2017年开始谋划,通过多方考察,终于在三岔乡莲花池村找到一处满意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这个所在。两人买的地块紧挨着,各自投资,各自设计建造。建成之后,各做各的事业,一个做国学和自然教育,一个开设艺术馆,不冲突,不矛盾,却又相互关联,资源共享。

艺术馆于2021年建成,并对外接待客人。他没有做广告,只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朋友圈对艺术馆进行了推介,他牢记在大学念书时恩师对他说的一句话:“只管把一件事做好,好的结果自然会到来。”他只想默默耕耘,把各项服务做到极致,让来过这里的客人舒心满意,无事的时候还想再来,把这里当成一处心灵休憩的所在。

表面看他好像没做教育,其实他是将教育的理念融入到了美食、住宿和特色体验中,他是在通过创造这样一处环境倡导一种崇尚自然、朴素简洁的生活方式,让客人们在深度体验中找回心灵的平静,从而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他不刻意去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而是默默地启发。来这里体验学做陶艺和手工编织的客人,他都只教他们基本方法,至于心中的想法,他绝不会去干预。他说,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不一样,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而且在做的过程中获得了心灵的平静。

要是家长们干预孩子的创造,他绝对会劝导他们走开,让孩子独自完成。他常常启发孩子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心中怎么想,我不干预,我只教方法,把想法做出来,那就是作品该有的样子。”他希望孩子通过体验能深深地记住自己制作的作品,有一天他们突然会明白,原来事物不只是一个样子,自己也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他想将这种理念默默地植入孩子们的心中,一旦他们醒悟过来,创造力将会是无限,但前提是不要受到家长的干扰。

我心中默默赞叹,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教育不是仅仅教会孩子们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开启智慧。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有了智慧,孩子们会创造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当问到他的事业靠什么来支撑,他说艺术馆有比较稳定的收入,由陶艺制作、手工制作、喝茶、住宿四块构成,陶艺制作和手工制作按作品收费,喝茶则按人收取费用。他说,自己对收入其实没有高期待,等还完贷款,他就轻松多了,到那时候他就专心打造一个能量场,希望有高能量的人能来此,影响在他这里驻留的朋友,并将他们带到一个更美好的所在。他这里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支点。当他说出这个想法的时候,我真的很惊讶,有如此宽广的胸怀,他的事业必然会越做越大。

攀谈中得知他喜欢读《道德经》,难怪他能作出如此智慧的选择和规划,他已经悟到了老子“三宝”的精髓,并实实在在地在践行着。

当晚,我在艺术馆住下了,想要体验一下特色民宿。

二楼有三间可供客人住宿的卧室,给我安排的房间得从堂屋的楼梯爬上去。上到二楼,又是一番别样的风情。一个开放式的空间直通卧室,主人并没有忽略这里,而是极其用心地进行了布置。格子窗棂上悬挂了一个用藤蔓和羽毛手工制作的挂件,简洁雅致。注意到了简易书架上的书,都是与西藏有关。桌上的摆件做成了精灵古怪的样子,叫不出名儿。墙体似乎是特意做出粗糙的效果。卧室的门和楼下茶室的一样,做成了日式风格。

进到卧室,房间内有茶桌、书桌、简易插花、榻榻米床,内部空间形成了一个宁静的茧,我被深深地吸了进去。书桌上的一本书引发了我的兴趣,是一位西藏作家写的一部长篇小说,翻阅了一下,小说讲述了西藏近五十年的历史,通过再现一位大师传奇一生,挖掘民族灵魂,还原真实西藏。合上书本,心中疑惑再起,为啥馆主这般迷恋西藏,他选择以现在这种方式做事业,是不是与西藏情结有关,得找机会再问问。

已是午夜时分,睡意渐浓,来不及细细体会夜的宁静,也顾不上和夜空的星星说话,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清晨,披衣起床,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做了几次深呼吸,感觉肺部被清洗了一遍,很舒畅。太阳爬上了东面的山坡,远处的山,近处的庭院,都被度了一层金色的光芒,仿佛成了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

下得楼来,馆主正在打理庭院的花花草草。他说,每天都要看看它们,看着它们一天不同一天,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喜悦。我走近他,跟他说起了心中的疑惑。经过了头一晚的长谈,我们已经不是普通朋友了,因此对于我的深度采访,他欣然接受。

大学期间,他去过两次西藏。在那里,他看到了纯粹的灵魂,他们虽然物质贫乏,但是心灵富有,幸福快乐。他心中慨叹,原来还有这样一种活法。

辞掉工作那年,他第三次去西藏,和他的高中女同学结伴而行,没想到二人从此结下情缘。在路上,他们看见有人磕长头,风雨无阻,带给他内心很大的震撼他这才明白,真正的信仰高于一切,肉体算得了什么,灵魂的载体而已。

七年之后,也就是去年,他俩携手走进婚姻殿堂,将旅行结婚之地定在西藏。他说,这是为了还愿。

这次进藏,他看到变化好大,旅游热给藏民带去了财富,但是他们似乎也失去了什么,灵魂不似以前那么纯粹。这让他更加明白,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化,要始终坚守自己内在的东西。于是,他更加坚定自己选择的道路,哪怕遭遇任何艰难险阻,也不会放弃。

顿了一会儿,他又说,当初在学校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想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并不是说学了艺术之后非得从事这个行业。他坦言,学过艺术和没学过艺术的孩子,真不一样。他为此做过不少努力,校方就是不肯接纳他的观念。他彻底失望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为了探索自己的教育之路,他宁愿舍去条件优渥的工作。

因为内心很坚定,在建造艺术馆的过程中,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吃多少苦,他都咬牙挺过来了。我由衷地为他竖起大拇指,对教育理念的坚定守护,不正是他的信仰吗?

“无论这世界上有一万种生活方式,我想要的只是一间陶艺工作室。”这句话是我在馆主的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文章中看到的,可见陶艺馆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读懂了这里,也就读懂了他。谈话结束,我决去他的陶艺馆看看,他一路陪同。

陶艺馆

进到陶艺馆的时候,已经有一位年轻女子坐在工作台边制作陶艺。他笑着说,她已经基本掌握做的方法了,可以教我了。系上围裙,我开始跟着美女学习。

第一次接触陶泥,感觉像揉好的面团那样柔软,做的时候,心中没有任何想法,只是随意捏,结果做成了一个别致的造型,不好用语言描述。心中有点小窃喜,相信世间找不出第二个一模一样的,至于能做什么用,不用去定义。当我做第二个的时候,想做一个喝水的杯子,结果捏了半天,始终不满意。心中感叹,艺术创作只属于心灵,当头脑发挥作用的时候创造力是不会出现的。

馆主建议我体验一下拉坯。他说,完整的工序有七十二道,拉坯是陶艺制作的一道工序,是在一个设备上进行的,诀窍在手部的用力。他坐下来开始示范,先把陶泥放到转盘上,然后开启电源。转盘转起来了,他双手扶住陶泥,转了一会儿,右手大拇指往下轻按,旋转的陶泥中间凹陷下去,内部空间出来了。再转一会儿,他的双手往上缓缓提拉,泥身被拉长了,内空更大了,花瓶的雏形出来了。又见他扶住陶泥的双手稍稍向内用力,花瓶的腰身出来了。真奇妙,像变魔术一样,我忍不住惊呼起来。他起身让我体验,我学着他的样子,双手扶住陶泥,像捧着一个婴孩一样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觉得满意了,就让他关电源。他说,陶泥稍稍变硬了要拿到外面晒,干了之后再修丕、上釉,这两道工序都是由体验者自己完成的,最后的烧制工序由他来完成。

做的过程中,时不时有家长带孩子进来体验,如他所说,他让家长们离开,不干预孩子独立完成作品。他弯下腰,声音轻柔,脸带微笑,耐心细致地把方法教给孩子。待孩子们熟悉了工具的用法和基本要领之后,真的就用常说的那句话鼓励他们:“你们心中怎么想,我不干预,我只教方法,把想法做出来,那就是作品该有的样子。”

他说,陶艺一般要做三件,怕烧制出现次品。于是,我又做了一个花瓶,若烧制成功,准备送朋友。

体验结束,我洗了手,脱下围裙,开始参观陶艺馆。陈列柜中摆满了一件件陶艺,有的张扬,有的内敛,有的粗糙,有的细腻,有的华丽,有的质朴。心中赞叹,陶泥是不定型的精灵,随制作人的心念,呈现不同的样子。不同性格、不同感悟都可以在陶艺中充分体现出来,它们就是制作人当下内心的呈现。

终于明白,为何馆主如此钟情陶艺。陶艺,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世界,那一件件作品分明就是他的孩子,他的爱都渗透到其中了。

在今天瞬息万变的时代里,物欲横流,靡靡之音充斥生活,如同老子在《道德经》中描述的那样: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面对这些诱惑,很多人无法把持自控。但总有一些人,如这座陶艺馆的主人一样,坚守自己的内心,始终在各种变化之中不随波逐流,积极做事,利益社会。因为有坚守,心始终平静,能随时回归自己,回归自然,过一种恬淡质朴的生活。他们已经将生活与事业合二为一,活出了自我,活出了品质。

相关文章

  • 偶遇旧识   By Du

    松山下月望归絮 醉海听潮守曦明 踪野乡迷烟拂柳 谙熟音容马未停

  • 五律·苏州清梦

    苏州清梦 野风狂生(20190515) 束马南山下, 弹琴北水边。 悠扬怀古调, 惶恐厌今贤。 对镜归何处? 临渊...

  • 五绝·怀古

    野岭荒山下, 多少帝王家。 百里阿房宫, 肥了原上花。

  • 归野

    千里冰封纵横,挂帅拔旗夺营。三两苍鹰关外,血透征袍凯旋。庙堂心忧难静,南山手谈清茗。美姬侧卧云封,梅开月冷霜浓!秦...

  • 苍山下-赵野-小柯朗诵

    厚重宽广的中低音完美搭配宏大又灵动的场景 苍山下(组诗) 苍山下(二)-赵野 (诵读:小柯) 苍山下 日日 日日面...

  • 每天一首最美诗词 第五十八天

    归园田居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

  • 自由                              

    今天我看完了沈石溪写的野马归野,我有感触,野马归野是爸爸在新华书店,我选的书。因为沈石溪的其他小说我基本上...

  • 亲子共读,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三首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

  • 陶渊明《归园田居》英译

    归园田居 陶渊明 Return to Dwell by Fields By: Tao Yuanming 种豆南山下...

  • 诗歌分享31

    《归园田居》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归野,上山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zmp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