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人生自由这个话题之前需先讨论下“个人时间”是什么。
我理解的一个定义:
“个人时间是个人的元货币”。
元,意为起始,首次。
个人时间元货币1天的初始值是86400秒(s),即1440分钟,即24小时。
如果按100年寿命计算,个人时间元货币总值是31.536亿秒。
“个人时间”指个人活着且可感知度量的时间。
人出生那一秒,时间开始行走,时间总值就开始倒数,直到离世那一秒结束计数。
在人类社会发生交易之前,个人时间元货币就是个人在使用。
个人花时间去获取食物,觅得栖身之所,以实现存活。
在满足了自身和家庭的内部需求后,个人的时间,食物、工具、居所等会出现剩余。
当剩余发生后,人类之间物物交换就发生了。
社会化交换促成进一步的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会促成进一步的社会交换。
人类以此循环向前发展进步。
物物交换发生后,为了更方便进行交换分工,需通过某种媒介进行定价、计数、交换。
于是,人类历史出现了各种形态的货币,直到今天的纸币与数字货币。
及,从各国各种计数方式,到形成目前全球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及各项计数单位。
现代社会中,个人都需要通过交换以获取商品、劳务等。
个人全程独立完成某项商品的生产成本比在市场里交换获取方式高得多。
例如,你想持续吃到白煮鸡蛋,生产消费过程如下:
假设初始抓不到野生母鸡,需先从田野里找到一个野生鸡蛋,再造窝孵化出一只母鸡,喂养小母鸡,长大些后带着母鸡去寻找食物,慢慢养大,等母鸡生蛋,再把生出来的鸡蛋进行加热,加热之前还得去找烧火物料,再找一个锅,加热后,可得一个熟的白煮鸡蛋。
期间,同步预留一些鸡蛋用来孵化出更多只母鸡以生蛋,如此循环。
自给自足的生产时间成本非常高,现代社会中,个人不会选择此方式去获取商品或劳务。
个人出生后,是由父母等抚养者提供了生存物料设施。
基础生存物料设施,包括食物、服饰、床被枕、洗漱物品、厕所、水电燃气通讯网络等。
人活着就要吃饭、穿衣、居住、出行、医疗、教育、阅读、娱乐、锻炼、社交等。
以上商品和劳务,个人无法实现自给自足,需通过市场交换获取使用。
为了进行市场交换,我们需要获取社会认同的交换货币,即法定货币。
个人天生缺失法币,为了获取法币,个人就要出售时间。
个人出售时间,即需要参与社会分工,付出劳动,获取一份报酬,报酬以法币支付。
人类社会通过这个机制,促使个人必须为他人提供一份价值,即参与分工,提供劳务。
个人出生初始只有时间这个元货币。
上辈提供的现金、房产、股票、汽车、物品等是一种赠与的剩余。
人类进入社会交换分工时代后出生的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剩余可继承。
个人出生后,父母除了提供基础生存物料设施,还可能给现金,股票、汽车、房产等。
各家各户情况不同。
无论有无剩余,剩余或多或少。
个人要独立持续存活,都要通过出售时间以获取法币。
再通过法币在市场里换取所需商品及劳务。
你看,从个人到人类全体:
“人类世界就是一个时间交易市场。”
世界各地的个人之间在交换时间。
人们交换的是商品或劳务,国家之间称为贸易,本国人们之间就是消费。
在中国市场里,我们通过人民币这个法币进行定价、计算、交换、履约。
各国有各自的法币,国家之间法币兑换就形成了汇率。
全球目前大范围使用的国际货币是美元。
欧盟国家之间通用的法币是欧元。
人们交换标的是具体的商品(实物或数字)、劳务。
商品或劳务是人们投入时间去生产,去交付的。
生产商品及劳务所需的生产资料是在不同生产环节中由个人投入时间所产出。
如,
一块土地初始没有产生价值,当人们投入时间耕种之后会有粮食产出,价值形成。
个人劳动时间融合工具、种子、土地、阳光、空气、水、肥料等生产资料,产出了粮食这个可交换商品。
各项生产资料和个人时间一起固化到粮食中了,到市场中通过供求关系形成价格,再进行交换。
如此,
一定数量个人时间就兑换成了一定数值法币,再使用法币进行所需商品或劳务的交换。
如果把商品和劳务简称为事物,基于人与事物交换角度看:
“时间是事物的元成本”。
元,意为起始、首次。
即,
个人时间是个人的元货币,又是被交换事物的元成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