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自己的视角透过去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
从另一个视角看看别人的人生,你能看到另一个世界。
《嘉年华》应该是我最近最为期待的一部电影了,上周很多人都过得异常沉重,不论如何,关于性侵的这部电影都要走进电影院去看一看。
与《熔炉》、《素媛》这样的电影联系在一起的《嘉年华》总会让人联想一些隐秘的伤痛和沉重,韩国电影在这方面做的尤其出色,依然记得当年看完这两部电影之后整个寝室的女孩子都为之沉痛,引发了很多的感慨和讨论。带着会有激烈冲突甚至有些撕裂痛感的心情,看了这部电影。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心情和基调,那我要说,请你放下,在中国,在《嘉年华》中,不仅仅如此,泪水和悲痛有,但绝不是全部,甚至只是在成人世界更为冲突彻底。
单纯的从女性视角,被害者的视角,从纵向的更长时间轴的视角看待性侵的发生发展,这是部电影中我看到的。
(以下涉及剧透,虽然我也不知道这影不影响你们看电影的心情)
导演为了让观众感受更贴近现实用了自然光的拍摄效果,从小米的镜头开始,恩,从她有点油的刘海开始,我们就能体会到真实。事实的发生有时候就是这样,不需要什么转折起伏,在一个夜晚,也许有人在酒醉歌迷,也许空气安逸静谧,它就发生了,一个夜晚的监控镜头中,刘会长在带了两个小女孩开房后闯进了她们的房间,小米用手机拍摄下了这段视频。
镜头一转第二天早上,小文从房间里走了出来,没有如同《素媛》一样的重大身体创伤,但创伤还是发生了,小文开始沉默,和家人对抗,更为封闭自我。同时你又能看到懵懵懂懂的小新,她的创伤感从镜头的表现看上去似乎没有那么强烈,小新还会笑,两个孩子还能互相安抚,我们不必谴责电影没有带给我们足够震撼感的体验,有时候这种体验是一种自我满足,观众在满足了一种道德感的愤慨和谴责之后能做的和会做的太少。
我们可以试着从更贴近真实的角度看两个孩子的表现,小文经历之后,身体的伤害的苦痛在事发后就已承受,紧接着,她还要承受医生赤裸的检查,警察的反复逼问,母亲对于“衣服和发型”的责难,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和家庭给孩子造成了第二次创伤,这样的创伤在心里,它同时也是一种蔓延式的,不经意间就可以刻骨铭心,提醒你你曾经经历了什么。
小新的表现也是合乎情理的,不要忘记她们也只是女孩,不懂太多疼痛的意义,有时候经历了一件磨难,当时并没有觉得自己是有多痛苦,更不明白它对于我们整个人生的意义,人生对于她们来说还很漫长。只有长大后,回过头恍惚才明白,那时候到底承受着什么样的痛处,有些天真的处理方式,也是孩童那个年龄所特有的。很多电影承成人化的处理方式扩大了伤痛,所以现实中的我们都以为所有悲伤都要歇斯底里,其实并不是这样。
总的来说几位小演员的表演还是很到位的,她们肯定表达出了导演想传达给观众的东西,至于观众接收到了之后是不是自己想象的,这又是另外一回事。
电影中很中国化的一点还有那个看似模糊其实无处不在的刘会长也就是当权者处理事情的方式。性侵这件事发生了,他先在公众面前矢口否认,紧接着私下处理,面对受害人家属先道歉你看我很有诚意的,然后赔偿,同时承担起孩子未来的学费,保证她们进好的学校,在小新的父母看来既然判决的好处还没有私了的好处多,何不私了,孩子未来的道路也有保障。这样的逻辑听起来没有问题,利益最大化,双方都可以接受。我甚至能从中感受到中国家长那份特有的意识,上个好学校,读个好大学,有份好未来,对一个孩子来说难道不是最重要的?
小文的父亲反问:“公道呢?”
在我看来,除了了公道,更重要的是,好的学校和看似光明的未来之外,孩子的心理呢?更多人可能遭受类似经历和创伤却被掩盖的伤害呢?发生这样的事,施加者只要他够有权钱就够了?
小新的父母接受刘会长的条件后后,会不会就告诉孩子,你以后再别提这件事,刘会长也知道错了,他给了你这么好的资源,你要选择原谅。那这个孩子真正的对错观呢?只要有足够的资本,造成的任何伤害都可以抹掉不必负责,这样的认知可真够可怕的。
导演通过电影,使我们直面如今的现实。
好在好在,所有错误最后终究要有承担。
再说说小米这个角色,有人说小文长大后是小米,小米长大后是莉莉,莉莉再过些时光便是小文妈妈。这样的联想真是令人不寒而栗,实在不愿电影中的小文和小米丧失对生活的勇气,或者说,泛化到我们自己就此在生活的打压下沉沦,勇气这东西难道不应该就是即使现在我一无所有,可是满腔热血还能让我无所畏惧,只要我活着就不能妥协吗?
当电影的最后小米逃离出卖初夜的房子,开着摩托车奔驰,音乐的鼓点一下子放大砸在我的心上,那一刻,我想小米长大后一定不是莉莉也不会是小文妈妈,她让我看到了一种烂俗却真实的力量——希望。只要我还活着,对脚下这片土地有所热爱,生活就值得我去执念,我的勇气从现在开始,都来自我自己,世界有些无耻和黑暗,但是它仍然保留美好。
这样的力量,你也会感受到。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