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学习》,作者乌尔里希·伯泽尔,美国智库研究员。作者在书中向我们展示了最新的学习研究成果。关于学习方法,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和理论依据。作者将学习视为活动过程,用更系统化的视角,展示了学习之术。
介绍学习方法的同类书籍很多,这本书最打动的我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关于学习的价值感,二是关于学习的反思,三是关于学习的认知。
001 价值感是学习动力的永动机
《目标,动机与成功》一书中,作者提到,“当你设定好目标以后,你会觉得奇怪,明明目标已经摆在那了,却好像还缺少点动力去促使自己行动。”
缺少的动力是什么呢?
李笑来老师在《为什么你总是半途而废》这篇文章中说过,他有一个策略: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这个事情赋予重大的意义,甚至多重重大的意义。
梁宁老师在她的产品思维课中曾举例子,如果化学改名叫“炼金术”,也许就能激发更多孩子的探究学习兴趣。
当我们开始一种学习,首先思索的,应该是这件事情背后的意义,而意义会让我们形成内驱力。
如果只有目标,没有“意义”做支撑,“目标”很可能成为一种枷锁,变成了被动的压力。
而有了“意义”做支撑,我们在“学”的过程中,才能激发主动性,而不断的主动性会带来成就感和价值感,从而增加“意义感”,形成正反馈。
002 反思是衡量学习效果的尺子 学习进步的阶梯
反思,从古代先贤,到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都对人有巨大的好处。
反思其实是一种思考的记录与回顾。当我们有意识的反思,会逐渐形成反思意识。反思的作用也不仅限于学习。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良好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衡量学习的效果。
每当我们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以试着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我是怎么知道的?我都懂得了哪些?我有没有核实过自己所掌握的内容?
通过以上3个问题,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反思更是学习进步的阶梯。反思,是一种自我反馈。通过反复追问,复盘,回顾,对学习的本质的探求。
比如在求学模块,我就收获了四个反思。
01 我曾觉得,《有效学习》书中提到的方法我都看过。
事实是,如果让我表达出来,这些方法要么无法提取,要么不够准确,要么甚至根本没有看过。
02 我曾觉得,我知道学习需要方法,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事实是,哪些方法我用过?哪些方法持续用了?哪些方法有效?
看看之前提交求学模块的入学申请,自己写的所谓学习“方法”就知道了。
03 我曾觉得,《有效学习》书中的方法过于零散,根本就不是系统学习体系。
事实是,这本书在序言和后记中都反复对书中的脉络和框架进行了梳理,对要点进行了提取。作者反复强调了学习的6个阶段:价值感、目标、提升、实践、融合、反思。作者说,学习活动是一个过程、一套方法、一个体系。
04 我曾觉得,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就是最后一个阶段。
事实是,实践运用只是检验或者加深理解技能的途径。
从运营实战班每日复盘运营的记录反思,我并没有把理论学扎实。每天的反思,只是停留在做了什么。
01 缺少对之前理论的回顾和刻意实践;
02 即使有实践,但要总结或还原理论,头脑中并没有明晰的概念;
03 缺少总结。哪些做得好?哪些可提升?哪些是学到的理论?哪些是自己随机产生的想法?这些方法妥当吗?有效吗?有理论支撑吗?可以复制推广应用吗?
正如书中所说,反思让我们正视自己,避免过度自信。反思让我们保持清醒,是学习提升的阶梯。
003所谓的“聪明”是大脑重塑
大脑通过学习塑造新系统
我们习得新技能的过程,即是大脑完全建立对这项技能的导航系统。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开车、游泳,莫不是如此。某一个瞬间,突然就会了。这个瞬间,就是大脑真正在脑中建立系统的时刻,也就是说通过学习可以重塑大脑。
大脑的能力远超我们的想象
大脑不是脆弱的小婴儿,它的能量被大大低估。你要相信,没有大脑学习不了的新知和技能。新知识会对大脑产生刺激,开始的阶段,大脑无法识别新知,当新知不断被重复的时候,大脑会自动产生“此事很重要”的信号,自动把这项任务作为重点处理对象。
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开始学习
人在学习时容易陷入一个大坑,“我都多少岁了,学不会这个”——下意识把年龄和学习挂钩。大脑的可塑性被极大的浪费,本是一个最高级别的人工智能系统,却被误认为是一个普通仓库。
如同我们的心是永远自由的一样,年龄、环境都不是停止学习的理由。
要相信自己的大脑,只要开始学习,不断练习,给大脑信号,习得是必然结果。
终身学习,在这个时代已经成为了更多人的共识。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是让人们在宝贵的人生中获得更好学习体验的必要手段。求学,我们一直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