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一位传奇老人走了。

这位老人的故事曾经出现在高中阅读材料中:一个70多岁的老人,在他人生最低谷时,承包哀牢山2400亩荒地,带头种起橙子,发誓要种出比进口品种更优良的橙子,历尽辛苦,到他80多岁时,终于在电商平台一炮打响,成为一代“橙王”。他在人生即将退场时,实力演绎了“励志橙”的故事。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都想走捷径,尤其是年轻人,今天一毕业,明天就想搞出名堂来,这是不现实的,人生不是一条直线,有时你抱着很大的希望去做一件事,失望会很多,往往你看不到希望了,希望好像又一点点地来了。
褚时健说过的话一直在我脑海中回响。不禁想起我报名参加“青橙学院”的一些经历。
2019年1月,因为弘丹老师的一本书《从零开始学写作》,因为喜欢《成为作家》书中的一句话:此时此刻,你和我,就可以自由写作,不必等到我们达到完美的那一天!想要用写作改变人生的我,毫不犹豫地了加入青橙学院,参加第一期《21天爱上写作训练营》后,开启了自由写作之旅。21天我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爱上了晨间写作,找回了想要书写单纯、美好的写作初心。
2月份,我报名参加《十天三万字回忆录挑战》,说实话,当时的我心里是没有底的,到底能不能完成任务,我真不敢保证。一件事越简单,付出的成本越低,越容易坚持下去。弘丹老师为我们设计了“七年人生问卷”,写回忆录一下变得很简单,像做填空题一样。更神奇的是,当我写到第二天时,回忆像拧开了的水笼头,似潺潺流水一直流淌,每个七年里的我,都像一部电影,有勇敢、有感动、有开心,也有心痛不已的故事。如果不是限制了时间,恐怕会写个没完没了。
有了前面两个月的写作练习,“写作要有天份,写作不知从何处下笔,写不出来东西咋办?”这些最初的困惑都不存在了,我对写作建立起了信心,也开始明白:写作就像马拉松运动一样,需要强大的意志力。难怪村上春树会在坚持写作的同时,能够坚持十多年的长跑,两者都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
可是,我的写作还停留在自嗨阶段,写给自己看的回忆录没问题,可要发表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总不能一直写自己的故事吧?”要多读书,多观察生活,多记录,才能在写作时信手拈来。”这些道理我都明白,可是,我竟然发现自己读书的方法太笨了,不会读书怎么破?
杨绛先生曾给一个有人生困惑的年轻人回过信:“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他曾写过一篇序言,写钱钟书是如何做读书笔记的:钱钟书非常喜欢读书,一本书都要读上三四遍,他的读书心得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
原来,我们只看到了大师的作品,却忽略了作品背后的故事。
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写作是好不到哪里去的。于是,我在2019年初立誓:一年读完200本书。为了这个目标,我买了几十本书。一个月下来,就读了几本:《阅读的力量》、《深阅读》、《撒哈拉的故事》、《如何活出乐观的自己》,刚读完还印象深刻,时间一长,又忘记书中的重点是什么了,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后来,为了学习借鉴拆书的方法,参加某读书会28天听书活动,终于知道听书稿到底长什么样子。可究竟怎么写一篇拆书稿,还是一头雾水。
终于盼来了3月份的《28天写作特训营》,这期写作营里,弘丹老师将带领我们学习拆书稿和听书稿的写作方法。对于我这个拆书稿的门外汉来说,这将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我又对写拆书稿多了一份信心,因为我一直信任弘丹老师,相信这28天的学习能带给我一个新的收获。
一直写下去,一直读下去,写作是一辈子的事。
最后,我想引用《褚时健传》中的一句话:不管在什么阶段,在什么年龄,我都在全心全意地做事,一个人不虚度时光,要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人生才有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