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
欧阳修(宋)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本为舞曲。“沙”又写作“纱”。又称《小庭花》、《满院春》。此调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另有一体五十六字。
朱桥:栏杆朱红的桥。
画轮:指有彩绘的豪华车子。
溶溶:指水盛貌。
琉璃:一种釉料,砖瓦上色后,极光滑。
游丝:春日里昆虫吐出的细丝。
萦:萦绕,留住之意。醉客:指陶醉在美景之中的游人。
奈何春:对春天终将过去无可奈何。
赏析:
此词作于宋仁宗皇祐元年至二年(1049—1050),欧阳修时任颖州知州。与友人载舟游颍州西湖后而作。
上片: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词人写眼前之景,“朱桥”、“画轮”,色彩鲜艳夺目,以一“响”字相接,顿觉灵动起来,车轮驶过桥面,打破了西湖的宁静,眼前之景因这“响”字顿觉丰富、热闹起来。“溶溶”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湖面辽阔,远望去,只见水天相接,水在天上,天在水中,“溶溶”叠音词的运用,增加了词的音韵美,同时“春水”的形象也更鲜活,此句用两“春”字,然不觉重复,突出体现了词人眼中的春意,一“浸”字极生动,云倒映在水面,好似浸在水中,眼前之景已分不出哪是真实的水、天、云、影,天上人间融合为一。
“碧琉璃滑净无尘。”作者在此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琉璃的碧、滑比喻湖水的清澈,碧绿,作者充分调动起感观,“滑”字从触觉,“碧”字从视觉,多角度描绘了西湖的水,立体而灵动。
下片: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此两句按词调对偶,对仗工整。作者在此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原本是游客迷醉于春光,行人留连于花鸟,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将春天典型的景物“游丝”、花鸟放于句首,突出了春天的美好,同时也反衬出春色留人,人恋春色,西湖的美好春光已在眼前。“萦”、“唤”二字赋予了游丝、啼鸟无限生机,一“醉”字更是反衬出春天的美好,为尾句抒情埋下伏笔。
“日斜归去奈何春。”尾句情感由乐转悲,“奈何”一词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心中的留恋之情,夕阳西下,春天终将离去,纵有千般不舍,也是无计留春住。前篇所写乐景,更是反衬出此时心情的惆怅。景愈美,而惆怅愈深。言已尽,而意无穷。
参考网站: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