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区域的界定,目的是要了解人们的生活。
1) 限定在一个小的区域内;
2) 但不能太小,要能够提供人们社会生活的较完整切片。
选择吴江,开弦弓地区,从地理状态上看:
1) 长江三角洲,复合冲击平原—气候适宜,是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2) 江河及人工水系分布极广—交通便捷,地区间联系广;
3) 靠近港口—上海已是远东最大城市,受外来工业技术影响广泛并深刻。
通过河流、土地与人口的密度,分析出已使用土地面积与期承载能够供养人口的比例,决定了当地经济压力。
河流土地的分布导致人口的分布;
河流交通的发展,桥梁、店铺的统计,看出人与人交流的紧密度,及社会公共组织活动的现状。
合作丝厂的选址—与河流向有关;
店铺设置的多寡与交通人口有关;
教育不被普及与农事活动日历不符和重视程度、教师受尊敬程度有关。
其经济的发展与衰退,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家庭婚姻。从人口数据分布看出:
1、 各阶段的男女比例的差异
2、 家庭成员的数量长期维持不变,
3、 溺婴
4、 晚婚
5、 “小媳妇”的增多
6、 停办婚事增多
……
都可用经济发展程度来解释。
这些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一旦用数据来表达时,解释就更有说服力了。
就连外来人口为什么不能融入当地人,也分析出了原因:
1、 特殊职业与当地人通常从事的行业的差别
2、 未变化的口音
3、 保留自己的生活习惯,包括衣着习惯
生活的见外,就是外来人人口与当地人口的区别。
在调查的2个月里,虽不能对完整一年的周期的社会活动的调查,但这2个月的代表性蚕丝业的最后期和农活的最初期对经济生活是重要的节点。
费孝通能在此做调查的有利条件是:
1) 本人是吴江人,开工弦地区属于吴江地区;
2) 没有方言障碍,生活习惯基本一致,更容易与当地人融合;
3) 姐姐在此发展合作社,深受尊重,村长也极力配合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费博士的调查,能在2个月内完成,不仅有他人不生、地也熟的有利条件,调查有老师指点。
能够得到一支地方志、地理、气候、人口分布等的已有历史资料和文献。所以能提供有说服力的数据依据。
我要是去个生地方,怎么调查呢?谁来配合我呢?那些文献资料想想就头疼。看似一两条信息,要找到可靠数据,从何下手,又怎能快速找到呢?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还要学习当地方言或语言,习惯如何能融合?如何取得信任?践行的路真够长的!
刚看完两章,也挺佩服自己不好看书的人,一手拿铅笔、边看边画边标注——自己的熟就是有这好处。逐字读书的方法不好,慢,效率低。但能一点点引我开始步入书中。这也是种贯彻微习惯——5分钟起飞法的实践吧。不错,读完了40页。坚持,以后的速度就会快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