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共读|《江村经济》——家

共读|《江村经济》——家

作者: 读思之所 | 来源:发表于2019-01-12 20:39 被阅读8次

    在持续的困苦下,一个江南的小村庄如何挣扎求生?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给出了一个大致的答案。

    先交代背景。《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学的开创者费孝通先生,对旧中国江苏开弦弓村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考察报告。今天,除了和费孝通报告中的开弦弓村村民有血缘联系,作为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江苏新农村的一部分,开弦弓村和历史上的同名村庄已经毫无关系。

    这篇报告,可以算是开弦弓村,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一段悲催的时代记述。那个年代一去不复返了。但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如何应对困苦环境,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借鉴意义,哪怕是反面教材。

    虽然当时江村的人口已经接近食物供给能力的极限,但医疗条件的缺乏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导致人口死亡率也非常高,如果过分控制人口数量,遇到天灾人祸,很可能出现短期内村中极度缺少壮年劳动力的情况。如何保持一个相对稳定可持续的青壮年人口数量,考验着江村人的智慧。

    首先对婴儿数量的控制,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先说不能太少,当时婴儿的死亡率非常高,按费孝通的统计,婴儿有200多人,儿童,或者说六岁以上的,只有130人。虽然是不同年龄组,但应该有延续性,0到5岁的婴儿,五个人里肯定会夭折一个。

    但又不能太多,杀死一个六岁少年,绝对是赤裸裸的谋杀,江村已经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不允许杀害一个儿童。只能在婴儿阶段有计划地溺死,这在父母的心理上还能接受一些。考虑到日后嫁妆和聘礼的账目平衡,每个家庭仅能供养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写这种血淋淋的平衡,必须保持思考上的超然,不然心里的坎过不去。统计出的婴儿数量不是严格两男一女,因为成年后夫妻相差5-6岁很正常,就是说0到5岁和6到10岁两个年龄组长大后可以相互婚姻。

    按江村的自然环境,6岁之后基本没有大的生命危险,女孩开始给家庭经济做第一笔贡献,订亲收聘礼。名义上是女儿的抚养费,实际上是一笔高息贷款,因为女儿的嫁妆通常是聘礼加上远超过聘礼的钱财,但这笔钱能从两个兄弟娶亲收的嫁妆里填补,所以一个家庭里要有两个男孩一个女孩,但有一个时间差,女孩家是分批收到聘礼,而嫁妆是婚礼上一次支付。高额聘礼是对未来夫家经济能力的考验,但也意味着夫家要长期被迫贷款给女孩的家庭,为日后注定的婆媳不和埋下伏笔。

    当然,有一种解决方案就是童养媳,男方家庭收养一个女孩,甚至有从婴儿期就开始收养的,算是和这家毫无血缘关系的女儿,长大之后,或者男方到达婚龄之后,直接同床。虽然比正常婚姻节省了聘礼,但相应的,也没有嫁妆。因此童养媳婚姻的比例,伴随着当时经济情况的起伏增减。好年景正常婚姻为主,萧条年景童养媳的比例随之增加。在费孝通考察期间,童养媳的数量又开始增加,代表村里人认定又一次经济萧条降临。

    正常夫妇和童养媳之间还有折中方案,真想感叹一下,江村人太能变通了,这就是表兄妹结婚。主要是女儿嫁给父亲的姐妹的儿子,因为婆婆就是自己的姑姑,女孩会受到照顾。另一种是嫁给舅舅的儿子,代表婆婆和儿媳妇没有血缘关系,婆媳矛盾很容易爆发。由于母亲对女儿未来的关心,嫁给姑姑的儿子这种表兄妹联姻更盛行。

    当地除了种植粮食,缫丝是一项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从蚕茧拉出蚕丝,编成织布用的生丝,这个过程被称为缫丝,缫读作搔。缫丝手艺需要经年累月的训练,因此江村女子的结婚年龄比较晚,经常妻子比丈夫的年龄大。在生下第一个男孩之前,婆婆对儿媳的态度由儿媳养蚕和缫丝的熟练程度决定。

    但比起下聘礼时的巨大花费,虽然儿媳的家庭会在嫁妆里加更多的钱,但在养育儿子长大这种高消费活动的同时,还要支付高额聘礼,丈夫家的经济会非常紧张。只要回想起这段困窘的岁月,婆婆很难对儿媳满意。

    对于婆婆的刁难,儿媳的应对就是鼓动丈夫分家,成为新家庭的女主人。但要看夫家的家庭状况,如果无法分家,婆婆又对媳妇特别不满意,可以由丈夫退婚,如果无理由退婚,夫家要支付一笔不菲的赔偿金,否则就需要找到全村人都可以接受的退婚理由。

    儿媳对婆婆刁难的终极应对是自杀,因为自杀时是清醒的,儿媳可以在死亡时发出诅咒,当地人认为这种诅咒非常有效。另一种来自儿媳的兄弟,他们会为死去的姐妹到夫家讨说法,这种讨说法通常是要求赔偿,甚至使用暴力。无论哪种结果,都是婆婆非常恐惧的,因此,大部分时候,婆媳关系尽量维持到礼貌的状态,随着婆婆的去世和儿媳妇的儿子长大娶亲,由媳妇升级为婆婆,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婆媳较量。

    大家发现在孩子的成长中缺了一块,对,教育。对于民国的农村来说,基础教育是彻底的失败。像明清两朝那种,从状元到刚刚识字的村中幼童,都是同一套四书五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匆忙废除科举,就已经让清末的朝廷在选拔官员时候无所适从。

    而民国政府对于要求什么样的人可以当官员这件事上,同样没有准备好。因此北洋政府在官员选拔上,只能从像鲁迅这样的留学生中挑选。

    以当时江村的经济条件培养留学生几乎无望,农民做官的路径彻底断绝了。过去有从农民到官员这种一步登天的可能性,农民愿意牺牲掉家中一个劳动力去专心读书,现在就没有这种积极性了。

    而贴近农民生活需要的技能教育,民国政府又没能力开办。识字对于生活没有任何改善,加上按照城里作息安排的教学时间,又恰好和农忙时间冲突。本来就被农民忽视的基础教育,更是被乡村嫌弃。

    虽然当时的影响不明显,但是由此造成了城乡巨大冲突,被认为是国民党政府最终失去政权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在这一章里,教育作为孩子正常成长必要的阶段,只是提了很短的篇幅。女孩的成长教育,就是培养一个未来的新娘和缫丝工人。而男孩的成长教育,就是跟随父辈,由开始耕地的助手,到最终成长为独立的劳动力,有能力照顾年老的父母,这也是从婴儿阶段起儿子就更受重视的核心原因之一,至于嫁妆聘礼那套复杂的讨价还价,目的还是为儿子提供经济条件,让他能更好的照顾父母的晚年生活。

    但如何保证继承人一定会好好照顾自己的生活呢?我们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解读。


    关注读思之所,在这里阅读和沉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共读|《江村经济》——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ac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