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乡村笔记Beyond The City,我是乡村笔记的新媒体负责人。
今天想讲的是,一个康奈尔大学在读的学生,在名为游侠客的旅游平台上照搬抄袭我们的项目。
也许大家还不是很了解我们。乡村笔记由纽约大学硕士毕业的汪星宇和其他几位复旦本科生、硕士生发起,是一家致力于用教育连接城乡的社会企业,通过把城市的初高中生带到乡村去进行研学旅行的方式,让城市孩子拓宽乡村视野,同时为乡村带去关注,为村民增加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去年8月3号,我们开始项目拓点,走进湘西的大山里拜访村民;去年9月,我们的公司成立,获得了中国青年、意林、澎湃新闻等媒体杂志的报道,第一篇推文被共青团中央转载;今年寒假,我们带了27个孩子去乡村研学旅行,解放日报、光明网、澎湃教育家、搜狐、新浪等主流媒体报道转载。
从寒假到现在,我们与全国各地的国际学校合作,招收了一百多位学员,从5、6岁的孩子到17、18岁的高中生全年龄段。我们做了青年恒好公益基因的公益创业口述史纪录片,在《一站到底》上宣传过我们项目,去北京国际教育展给上百位校长、老师和家长做演讲分享,上过微博热搜,去到村子里帮助他们把客栈通水通电、帮老乡设计茶叶包装、帮村民把滞销一天的桃子售卖一空。
都说“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有”,前些天,我们便发现我们的项目出现了低劣的“仿制品”。
游侠客是个之前想和我们谈合作的旅游机构,因为开出的条件太强人所难,合作并没有开展。
然而,过不多久,在游侠客的旅游平台上赫然出现一个名为“乡村日记”的项目,为期7天6夜的乡村实地调研,前往江苏淮阴,口号是“视野是双向的,不仅有迪斯尼的城市生活,也该有乡村田野乡土中国”。(“迪士尼”居然还写了错别字)
而乡村笔记的口号是,视野是双向的,不仅有向上的高楼大厦、纽约巴黎,也该有向下的乡村田野、乡土中国。唯有完整的视野使人成才,唯有乡村使人视野完整。
除了名字、口号之外,这个项目抄袭的不要脸程度远超我的意料。
一、项目概况
乡村笔记的一条线路是湘西调研营,概况如下:
而乡村日记的项目概况如下:
可以看出,除了最后强行把项目意义拔高,其他基本照抄。
在描述项目时,我在公众号原创文章中写的是:
而乡村日记写的是:
哦对,忘记说了,我们的slogan是“去乡村,遇见另一个自己”,他们的则是“去乡村,发现另一个自己”。创意如此贫乏,也是令人咋舌。
二、项目收获
乡村笔记湘西调研营的收获如下:
而乡村日记的项目收获如下:
三、行程
乡村日记的行程中,让孩子去集市赶集、售卖农产品,和我们乡村笔记调研营在寒假时的一个日程完全一样。
我们并不反对有人和我们一起做乡村的创业。这是一片价值上千亿的市场,任何一方都无法独占鳌头,更遑论我们一个初创企业。
但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是低劣的模仿照搬,和没有丝毫专业性的项目策划。
乡村日记的项目策划是康奈尔大学环境教育专业在读的学生。我可以非常直截了当地说,她不懂得乡村,不懂得城乡隔阂。
我们的创业团队,有做过黑土麦田扶贫专员的同事,有做过公益自然教育的同事,哪怕是写文案,也是做过五六年网络签约作家的人来专门写。而我们在项目中请的老师,都是在复旦、北大就读与民俗学或文学有关专业的研究生,甚至是专门研究乡村的大学教授、国际学校校长、职业作家。
再看看乡村日记请的人,“985高校的学长学姐”,笼统、模糊。更何况,985高校,也是分档次的。
我们做乡村笔记,做乡土研学,正是因为支教、盖房子等公益项目只是城市人在一味地对乡村输出,是“城市人对乡村的怜悯和炫耀”,而没有双向交流,被人诟病已久,所以才想用课程的方式让城市人了解乡村,还能给乡村带去帮助。
但乡村日记的项目策划却将研学课程和公益支教杂糅起来,甚至让学员去跟老乡讲城市生活有多奢华有多优越,让自己还在读初高中的孩子去给乡村的孩子上课,丝毫没有顾忌村民的感受,没有搞清楚两种模式的区别,实在让人心痛。
他们说,学员会被乡村的简陋惊呆,而我说,我会被他们的无知惊呆。
我曾经是个网络签约作家,写了五六年、上百万字的网络小说,抄袭、灌水、洗稿的小说见过不少,却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低水平的、拙劣的抄袭模仿。
用一句话讲,这样的抄袭,在几乎人人都会模仿创作的写手界都是会被鄙视的。
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企业和创业者来与我们合作做乡村的创业,但游侠客这种合作不成便抄袭的机构,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敬而远之。
毕竟,谁也不知道它会不会是背后捅刀子的那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