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

作者: 如炬 | 来源:发表于2018-07-27 10:10 被阅读0次

    本文复盘刘润五分钟商学院中关于双因素理论的内容。

    1. 什么是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把一个人认为自己“应得的”那些东西,叫做“保健因素”;而如果你给一个人一样东西,他喜出望外,说“太好了”,那这东西,就叫“激励因素”。

    赫茨伯格在1959年提出著名的“双因素理论”:人不会因为得到“保健因素”而满意,只会因为得不到而不满;相反,没有“激励因素”没关系,但如果有了,对方会备受激励。

    比如,很多公司每年都发月饼,大家也都没怎么吃。但是万一你要不发,每个人都会反对。员工把中秋节月饼这项福利,当成是应得的。就是你给我,我不会感激。你不给我,我要骂你。

    2. 拓展

    双因素理论认为:

    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

    3. 运用:如何利用双因素理论激励员工?

    001 要懂得区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区分哪些是“应得的”,哪些是“太好了”。

    保健因素,包括环境、福利、公平和工资;

    激励因素,通常是工作带来的表现机会、喜悦和成就感。比如奖金。工资+奖金的搭配,是最基本的双因素激励手段。

    赫茨伯格认为真正能激励员工的有下列几项因素:

    (1)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

    (2)工作上的成就感。

    (3)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

    (4)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5)职务上的责任感等。这种因素是积极的,是影响人的工作动机并长期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员工工作动机的源泉。

    002 多研究激励因素,研究人性

    保健因素需要被满足,但真正激励员工的,是激励因素。偶然和不可预测的激励,往往能让员工觉得“太好了”

    003 防止激励因素,变为保健因素

    因为适应性偏见的存在,激励因素用多了,就会变成保健因素。要试着用“对比幸福感”来规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双因素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bu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