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抄:
01学习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本身就是最好的洗脑方式。
有以下“香皂”:
只要我投入时间和精力,从长期来看,没有什么是我学不会的。
我学会的东西越多,我再学新的东西时速度就越快。
学习不是目的,“用起来”才是,因为价值只能通过创造实现。
我知道自己现在看起来很笨拙,但刚开始谁都是这样的,实践多了,就自然了,也就自然地好起来了。
在学习这件事上,别人不理解我是正常的;在这方面我也不需要别人理解,因为我是一个独立的人,
我不应该与別人争辩,因为我不想伤害他们;我也不应该被他们影响,因为我不想伤害自己。
刻意练习永远是必要的,虽然它通常并不舒适,但它的复利效应确实是巨大的。
哪怕是为了下一代,我也要通过现在的努力成为学习专家,这样我才有资格和我的孩子共同成长。
感悟:作者提出,反思就如“洗脑”,那些我们坚信的信念,就是“香皂”,我们知道要反思,但作者这样一比方,非常新颖。孩子的教育,也需要各种“洗脑”和“彩虹屁”。
有些事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才有希望。
02概念之所以是我们的“操作系统”的核心,就是因为我们从来都是靠理解各种概念,去理解这个世界的。
最早提出〝表现型人格”(Be-Good Type)和“进取型人格”( Be-BetterType)的学者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书克 (Carl Dweck)。她在TED 上有一段特别精彩的演讲 《相信自己可以进步的力量》(The power ofbelieving that vou can improve ),值得推荐给每一个人。
03在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的理论中,人分为两种。第一种人更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表现,于是,只要有可能做不好,有可能导致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表现差,他们就直接不去做了。第二种人更在意自己是否能变得更好,于是,他们不一定完全不在意他人的评价,他们知道:更重要的是,虽然自己暂时表现不够好,但只要持续做下去、练下去,一切都会有所改善,甚至必然会有很大的改善。
04表现型人格的物种最在意自己当下的表现。进取型人格的物种最在意自己末来的表现。
请注意:后者不是完全不在意自己的表现,而是不那么在意自己当下的表现,他们更在意的是自己未来的表现。
这两个物种的核心差异在于:前一个物种的元认知活在当下;后一个物种的元认知活在未来。
感悟:表现型人格,活在他人的世界中,价值体系,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太看重自己的面子,有偶像包袱。年纪不小,面对挑战,有时自己会退缩,怕丢脸;上有老下有小,怕累……光有进取心,真的不够,活得洒脱一些,为了自己的成长!
05在第8节中说过,要先“学习”好“学习”,“再”接着去“学习”。在我看来,真正学会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想办法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物种,那个更在意甚至最在意自己未来表现的物种。
但凡重要的道理,只能靠“过分”的重复才能在大脑里形成新的沟回,否则,那道理就只能成为无济于事的耳旁风。
06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人会为自己的确“技不如人”而苦恼。
谁没有一颗上进的心呢?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不过,仅有一颗上进的心是没用的,绝大多数人穷尽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生命惨烈地证明了这个简单的道理。
04我们所说的学习能力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可以用一种很简单的方式来判断自己学习能力的强弱。学习能力的进阶,无非包括如下3个阶段,或者说,处于不同阶段的人,会处于不同的境界:
第一个阶段:能学会有人手把手教授的技能。
第二个阶段:能学会书本上所教授的技能。
第三个阶段:能学会没有人能教授的技能。
可惜,当年幼雅、无知,越是有人手把手地教,就越逆反,就越不愿意学,结果把自己逆反成了一个笨蛋,一个只会偶尔后悔却完全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的没人理的笨蛋。
若你在成年之后竟然还能获得别人“手把手教授”的机会,请一定要珍惜。什么叫“珍惜”?“珍惜”的意思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反复琢磨:
这个技能的重,点在哪里?
做得好的人为什么能做得好?
做不好的人为什么做不好?
有哪些地方可以政进?
有哪些刻意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今天驱车五个多小时,到了避暑胜地,自己全程当司机,为自己点赞,真棒!
上索道,细雨迷蒙,没有带多的伞,队友开始生气,因为他看到我没有带手机充电线,总是弄丢伞,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我,我不想争辩,可他却像变了一个人,不想理我,因为他说不想生活在无序当中。
我不理解他的反复念叨与生气,也理解了,娃的固执,也许就是像他!不能接受,只会念叨,那为什么不改变自己?
当然,麻烦因我而起,我不是有理的一方,但我希望,课题分离。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