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少山社区拥有“绿水青山”,为这“金山银山”贴上标签的是全国农产品的地理标志--少山红杏。这种杏有一个很阳刚的名字“关公脸”,能将“脸谱”画在了“杏脯”之上,显示了一种物产所具有的影响力与生命力。
少山红杏的栽植历史悠久,片片杏林之中隐身着上百棵“寿星树”,一棵树每年都有着产杏上千斤的“仓储”。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即墨黄姓望族在崂山西麓建了一处书院,起名为“下书院”,并在房前屋后栽杏数株,后繁殖成林。再以后黄氏官至兵部尚书,回乡省亲携红杏特产献于皇帝,皇上品其味,观其形、察其色乃大悦,遂赐名“关公脸”。
杏林苑、关公脸、下书院这些有记录的文化符号,为少山村增添了故事话题,深厚的历史渊源,也使得少山村民知书达理,尊古敬先业已形成了一种风气。即使在历史沿革中的“食不果腹”的年代,少山人对于杏树也从未动过毁林种田、滥砍滥伐的“念头”,一种敬畏历史、保护“御赐”就是“保护大自然”的观念,在乡亲们的心中像是“老树生根”了。
下书院附近的杏树,“华盖”着一户幸福农家,据家中主人徐老先生讲,自乾隆年间,他的祖上从城阳仙家寨来此经营“黄氏山庄”,从此家道从容,人丁兴旺,日子过的一代好起一代。
改革开放时期,为满足乡村旅游的发展,老徐家开起了餐馆、建起了民宿,十几年下来保持着年年盈利。老徐将念得不错的“生意经”归功于少山好山、好水、好生态与祖先恩泽及舍,其实正是因他甘做“杏林耕夫”,为其带来了“红利”与“好运”!
从杏树开花到结果这个阶段,老徐一家人像照顾老人,孩子一般管理、照料这些“子孙树”,修枝,施肥,摘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勤作成就了这位“农庄老板”,在全村每年他总是第一个把红杏摆上餐桌,让客人们“尝鲜”,最大、最甜的杏子也大多出自他家的地产。
古书云:“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少山村农家宴的餐桌,可谓一种别样的“杏坛”了。围坐在一起的人们可以在此谈天说地,说古论今,桌上的尚品“关公脸”正在洗耳恭听着,不经意间让“关公”自身的光芒--忠义、诚信影响了一方水土的一方人。
由于把“关公杏脸”留在了身边,少山村民似乎有了一种道德与人品的比照,这体现在农产品的公平交易中,在少山地盘上卖出的红杏,“物好价廉”“斤两充足”,品质从来“不打折”,因为农户商家都在自觉遵守着诚信,这让年年来买杏的“回头客”多了起来……
少山的杏多品种,其中关公脸、大麦黄、少山红,少山二号的销量最好。“关公脸”的品质自不必说,但每当听到杏品要送人时,商户会向你推荐“少山二号”或“大麦黄”,因为这种杏子个大、味甜,品相好,更适于老人孩子食用。“只买对的,不买贵的”,买卖双方会在知情与选择之间达成了默契……
今年的年景可谓是个“悯农年”,每年的花开、果熟,是为少山带来经济繁荣的两季。一场疫情,让村民们的“花梦”幻灭了,望着山野中茫茫的花海,人们的心中充满了茫然。满怀希冀地等待着摘果的季节,不曾想一场冰雹又打碎了果农的一颗“玻璃心”,好多杏树上的“关公脸”,已变成了“麻婆婆”。
这些,让村民们着感到了今年农产品产销的不尽如意,他们渴望着能有电商来帮助解决困境。闻此,前来买杏的顾客中许多人主动伸出援手,点击自己的朋友圈,招呼着大家:快来少山吃杏吧!这里有3000亩林地的花香果甜;这里可尽享“青山绿水”的田园生活;还有座上客“关公脸”在等你来,想听你的谈笑聊天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