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学习共同体”的改革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为实现这一变革,需要在教室中组织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教师之间建立相互开放教室,共同创造教学的合作性同事的关系,确立校长的指导性,谋求学校工作的民主化,重新把学校建成一个能使每位教师既独立自主又协同合作的组织。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发展学校在与家长、市民联合的基础上的自律性。此外,与教育行政之间的关系也必须要民主化。
滨之乡小学从创建初开始,就把教学案例研究、确立合作性同事关系作为基本的方针提了出来,规定了每位教师要参加每月一次的校内研讨和每周一次的各年级组召开的教学研讨会,并把它作为学校运营管理的中心工作。
在该校,不由学校或年级来决定“研究主题”,而是尊重每位教师的个性,由教师自己设定“研究主题”。
滨之乡小学的课程表很简单,上午的课程表有两门课,每一门90分钟。这样安排是为了能有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科的主题中心的学习或进行综合学习。学校组织也很精简,该校教师除了参加研究教学或课程建设的年级会和每月两次的全校教工会以外,就没有其他任何会议了,在该校一人一职,每一个人都分担着校务工作。
在通常的学科教学中,以年级为单位联合授课、联合指导的事也是家常便饭,有时常常轮流交替上课,实现了教师间相互合作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也实现了接受多位教师指导的愿望。
到了第3个年头,滨之乡小学的课题,主要是创造高质量的学习和建设课程。实现创造高质量的学习的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养要提高到新的高度。这不是一般的教养,而是作为与学科内容和教材相关的专家的教养;不是从书本中学习的教养,而必须是通过自己教学的创造和反思而形成的实践性教养。
课程建设也需要持续的具体的实践,每天授课中的学习创造就成了课程建设的具体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积累各种各样的好办法,教材及资料,要有意识地让这些积累在课程建设中发挥作用,开花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