塆里的二婆因两次中风,在大家都因疫情隔离在家,中风的二婆在断了药的情况下,病情加重,终于在2020年3月24日清晨与世长辞,那天是农历三月初一。
七十多岁的二爹年轻时是海军,当年还是海军营长,可惜因在部队犯了错误,被解甲归田。那时二爹已与二婆结婚,育有一女两儿,孩子的名字都带海字:海英、海兵、海轮。二爹的人生境遇不免让人唏嘘,让二婆也常常恨骂二爹,一人落难,害了一家人跟着受苦。
二婆病危时,在厦门打工的海兵今年春节没有回家,又因疫情湖北封城,那几天才缓解,人员可以流动。海兵回家,还是费了一点周折,差点又带到县城隔离14天,村里书记出面,才把他放回家。大约四五天之后二婆就去世了。大家都说,二婆去世的时机还算正当时,早几天,疫情还很严重,就没有人来抬棺送葬,再晚几天,疫情完全解封,在家呆了两个多月,人们都要出外打工。而此时,虽不能大量人员聚餐,但塆里年轻人都在家,抬棺的人员齐。这在以往平时,塆里死了老人,也都是些年老体迈的人在家,抬棺还得求助邻村的。于是二婆的去世被村里人说是结人缘。
我们一个冯姓塆因人员众多,按本塆一始祖的三个儿子来分枝,分成三房,我们和二爹家属三房,3月25日上午,三房人妇女去帮二爹家搞后勤,男的也都由兴水爷安排帮忙,大哥负责给来人发口罩,安排我来记账,收亲友送的礼金,这种事情我是第一次做。后来礼金名单有人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张贴在墙上。
因为天气预报上午有雨,在还没下雨之时,丧事总指挥兴水爷安排人,用一根竹子,几根绳子,在门口拉起帆布棚。屋里,我的老木匠父亲负责装棺,二婆的遗体入棺后,亲友戴孝的白色福布,要割去一角,装入棺中。在我小的时候那是要割亲友的衣服角的,后来才演变成割白孝布。道士在屋里做法事念经。因怕下雨,如在非疫情时期,是要先吃了“大肉”(丧事酒饭),再让人抬棺。因疫情不能过多人员聚餐,故安排抬棺上山,完事各自回家,只留我们三房和二爹家自己亲属吃饭,其他亲友也都不留下吃饭,后来都补助了150元现金。
棺木从屋里抬出放在门口,架在两条长凳上,接下来是在棺材上铺上红毯,这红毯一般都由女婿来买,按葬礼习俗,二婆的两个儿子头戴孝布,腰缠草绳,插根孝棒,骑在棺木上,以前是要让抬着棺木走一会再下来,现在只是上去骑一下就下来。然后分里孙从棺木外跨过棺木,外孙从大门向外跨过棺木,我们自家屋的晚辈也要跨棺。
如此之后,由经验丰富的长辈捆绑棺木,用两根粗麻绳把两边各一根粗大龙杠抬棺木捆住,前后都有抬棺的横木,各需八人,共十六人主力抬棺,其他再派十六人为换人后备人员,还有一些帮忙抬大龙杠木的。一声令下,前后抬棺人一起抬棺,一时鞭炮齐鸣,我塆的祖坟山有五六里远,在过去,因都是小路,全靠人抬棺上山。后来塆里的首富出钱修了一条土路,可以走拖拉机,也因为能抬棺的年轻人平时都不在家,所以后来都是让人抬棺只出塆,然后把棺木放在拖拉机上,拉上山,到山底下,再让人抬到山上的墓地。
我干完了收礼金的事,交了账,也加入了抬棺的队伍,负责帮助主力人员。抬棺队伍浩浩荡荡,是多少年都没有的场面,因为疫情大家都在家。一路烟花鞭炮不绝于耳。因为亲友买烟花,塆里自家屋的都买了鞭炮。
而山上早已安排人员挖墓井。
今年最大的不同就是,人人都戴着口罩。棺木抬出塆后,抬上拖拉机,大家就跟着拖拉机上祖坟山——虎山。今年是年轻人,当然大部分也都是三四十岁不年轻的中年人成为抬棺的主力。路过京九铁路的涵洞时,棺木的帽尖高了,我们就把棺木的尾部抬起来,这才刚好过了涵洞。上山的路上有被人挖的沟,事先派车拉了厚木板铺上,这才顺利到达山底下,而选的墓址在半山腰。这段上坡山路有点陡,大家依然各就各位,把棺木从拖拉机抬下来,歇一下,然后一鼓作气抬棺上山,大家喊着号子,冲上去,到墓地边再停下。而每遇上坡,二婆的子孙,就要按自己的身份跪着喊“XX上山啦!”解了两边的大龙杠木,由经验丰富的我们塆的书记哥来重新在棺木上面绑一根大龙杠木,然后大家出力,把棺木放入墓室,此时要在墓室放往生钱(冥币),然后放烟花鞭炮。松了大龙杠木,大部分抬棺人员就可以离去,拖拉机拉回龙杠,只留下封土的亲属。
当我们依次下山,往回走,刚好快回到二爹家门前,一场大雨突然降临,走在后面的人也许还是被雨淋。这雨下的淋漓尽致,大家都说雨如果早半小时下,那棺木和抬棺人都是被雨淋。这被大家说是二婆结天缘,也被总指挥兴水爷说是他指挥得当,如果先吃饭再出棺,这大雨就在路上碰上了。
回来,塆里的抬棺人,二爹家因不管酒饭,补助每人150元,外加两盒烟一条毛巾一块肥皂一双球鞋的礼包,这礼包是送葬的礼节风俗。自家屋的也是如此,但过了几天,我们把150钱退给了二爹,因为我们都在抬棺后吃了酒饭。
雨下了好久,等我们看雨小了,自家屋的人要做最后一件事,放路火,就是用煤油拌的草木灰,沿塆路边放边点燃,据说是死人七天的魂魄还在家,还会回来,这是给死人照路的,一路还是要放鞭炮,最后到塆前路口烧了陵屋。此时雨过天晴,阳光灿烂,大家又说二婆真结上了天缘。在一连串的烟花鞭炮声中,葬礼才结束。
晚上,我们还在二爹家吃了晚饭才回家。
这种农村土葬的习俗,如果没有多次亲历,是难以让年轻人传承的。也许多年后,除非改成火葬,一切就简单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