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学习第206天,9.19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论语》学习第206天,9.19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0-12-11 07:50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06天

    原文阅读: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讲解:

    孔子说:就如同积土成山,还差一筐土就堆成了,要停止下来,是我自己要停止的。就如同在平地上(积土成山),虽然刚刚倒了一筐土,要继续前进,是我自己决定要干的。

    启发思考:

              《尚书》里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就是说,堆积一座九仞高的土山,即使只差最后的一筐土,也无法获得最终的成功。这小小的一筐土,它很有可能就是最终的成败分界线。孔子在这段话里,使用了“成一篑”或“覆一篑”的比喻,既说明了坚持不懈的必要性,更强调了主观意志与决心的重要性。

              首先,关于坚持的理解。坚持就是胜利,不可半途而废,不可功亏一篑,这道理似乎人人都懂。实际上,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一种常见的理解是认为“只要坚持,就能胜利”,坚持是条件和路径,最后的结果才是评判成败的标准,最看重的是所谓的“胜利果实”;另一种理解是“坚持本身就是胜利”,不管能否达到设定的目标,因为要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就意志坚定持续不断地去做。

            个人倾向于后者的理解和态度。这样的态度,只要志向明确,就不会由于时时惦念“坚持了有没有结果”而犹豫不决,也不会担心“坚持错了”而游移不定,而且对“成败”的理解更不限于一时一世。相信,很多人这时都会想到愚公移山中愚公与智叟的对话了。真正有志向的人,一是知行合一,成败不改其乐;二是用行舍藏,始终修行自己,有机会就发挥,没有机会,就继续精进,自得其乐。

            真正能坚持的人,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能安然接受任何结果。他除了坚持,就是坚持,能安然接受任何结果,因为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我们能做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我就坚持把我那部分做好,本身就是成功和胜利。

          其次,这段话里孔子非常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番话的关键字是“吾”。“止”,是自己止;“往”,是自己往;进退由己不由人。学与不学在于你自己,修不修养也在于你自己,也就是孔子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篇第七》第30章)。堆土成山,差一筐未成,是自己停下来的;填平地面,虽然才倒下一筐土,如果继续,是自己在坚持下去。“行百里者半九十”。肯不肯、愿不愿、能不能做,是否要坚持做,全在自己,不在别人。

            这样的观念既强调了自己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也强调了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不必怨天尤人或裹足不前。前面学过,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事情做到什么程度,有其客观形势与条件,但要不要做,跟这些客观条件之间没有必然关系,纯粹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志。

              孔子劝勉人们不要为已取得的成绩所羁绊,终身学习,永不停步。进一步看,孔子这句话也指出,前面的努力、前面的条件,无法保证现下的决定与成就。已经堆了几万筐土,无法保证你不会在最后一筐土的关头停下来,以至于完成不了这座山的工程。同样地,尽管就是一片平地,还需要几百万筐土才能堆成一座山,也没有理由就一定不去做这件巨大艰难的事。

            孔子用通俗生动的比方阐述了为学、做事、修养的道理,可谓言近旨远。一方面,学习、做事和修身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即使已往的成绩再大,停步不前就可能会前功尽弃。另一方面,不论是学习某种知识、技艺,还是从事某项工作、追求某些理想,自己的意志和决心最为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学习第206天,9.19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id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