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新教育有“个体户”之说,就是不知道他们什么样子,何种精神状态,为什么要一人独行。在我的想象中,新教育的“个体户”或多或少带有悲壮的色彩,他们要凭一己之力去追随新教育前行的步伐,无论风雨彩虹都要一个人去经历。
今年11月份,在福建泉州、莆田新教育培训现场,我相遇了来自福建闽清的张秀明老师。由于在我的内心早就珍藏着对新教育“个体户”们的一份敬意,因此当张老师自我介绍是新教育的“个体户”时,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在我的面前突然变得那样的高大起来。
茕茕孑立向天明——新教育“个体户”张秀明的守望张老师说,她追随新教育很多年了,当年被新教育人称之为“丐帮大会”的早期研讨会她都参加过,由此可见她与新教育缘分不浅,资历很深,诚意满满。我很好奇地问张老师是如何结识新教育的。张老师告诉我,曾经她参加一个培训活动,偶然间听到培训的老师说起新教育,于是便心存向往,留心搜索关于新教育的资讯。特别是闯进了“教育在线”论坛后,自己犹如被带进了一个理想教育的桃花源,从此就在新教育的天地里流连忘返。
世间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的相遇可能都是偶然,有的遇见了便成过往,有的遇见了便是永恒。一个人能看见什么,其实取决于他内心有什么,与什么相守取决于彼此的魅力。张老师看见了新教育,一定缘自于她对好教育的渴望,相守新教育一定是她觉得找到自己所爱。
茕茕孑立向天明——新教育“个体户”张秀明的守望我问张老师所在的学校有多少人在做新教育实验,张老师有些难为情地说就自己一个人。我们不知道张老师身边的人是如何看待她和新教育的,但我们可以推断她在一所农村小学里做一件朝向教育良心的事有多难,有时还可能会被人看成是另类。
在泉州、莆田的培训现场,张老师分享了自己守住一间教室,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生命叙事。她的叙事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宏大的背景,也没有严密的逻辑架构,但有充满画面感的行动细节,有能打动人心的飞扬激情,有生命在场的切身感悟。张老师的完美教室叙事,就是对新教育所倡导的“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的生动诠释。她启示我们:做起来再说,做得精彩才说得精彩。
一位身在农村的小学教师,孤身一人把所在的班级带到了全国新教育实验十佳最高领奖台上,凭的是什么?我有些好奇。当我静静地聆听了张老师的讲述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坚守的品质,信仰的力量。
茕茕孑立向天明——新教育“个体户”张秀明的守望 茕茕孑立向天明——新教育“个体户”张秀明的守望张老师带着孩子们将自己班级取名为“笋芽儿班”(到了高年级就迭代为“青竹班”)。她说,这名字是一个开始,是灵魂碰撞出声音的起点。为了让这名字发光,需要用生命来守护它,用课程来滋养它,用庆典来唤醒它……这样教室才会有温度,有生命,有朝向。
并不擅长美术的她,从网上找来与竹子相关图案,依葫芦画瓢设计班徽、班级吉祥物;“只有一副破嗓子”的她,找来儿童歌曲《小春笋》作为班歌,带着孩子们在班级仪式庆典时吟唱。就这样,她把竹文化中育人的元素挖掘得淋漓尽致,并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到儿童世界里。张老师以“竹”作为班级文化骨架、精神符号,编织成了一个完美教室里的文化系统。
茕茕孑立向天明——新教育“个体户”张秀明的守望茕茕孑立向天明——新教育“个体户”张秀明的守望
朱永新先生说:“教室是一副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课程立起来了,新教育就真正立起来了。” 然而,在缔造完美教室的旅程中,课程的建设似乎是老师们面临着的最大挑战。张老师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要让课程在教室里立起来,其遭遇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她知道,没有课程的引领,孩子们所能抵达的高度是非常有限的。于是,她还是以竹文化为基点,创生了“种植课程”、“竹课程”和“阅读课程”。
打开张老师完美教室里的课程样态,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无非就是带着孩子们在用竹子做成的器皿中种花种草种豆,到竹林子里去观察竹笋、竹子写日记、创作儿童诗,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在竹林深处举办诗歌朗诵会,利用晨诵、午读、暮省带着孩子们走进书的世界。种一种,看一看,诵一诵,写一写,演一演、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成了这间教室里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在张老师的教室里,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她用新教育的课程让知识还原了本来的温度。
茕茕孑立向天明——新教育“个体户”张秀明的守望茕茕孑立向天明——新教育“个体户”张秀明的守望
听张老师说,在组织孩子们海量阅读的同时,她还开发了整本书共读课程,试图用经典名著中丰厚的育人养分助力童年生长。比如她在《西游记》共读课程中,设计了“为何放着猴王不做,放着幸福不享,而要历尽艰辛访师学艺?”“如果让你选择,你是想做美猴王,还是想做孙悟空?”“你的出生会成为一个奇迹吗?”等具有挑战性的话题,引导孩子们读经典,辨丑恶,想人生。她带着孩子们画出孙悟空的一生思维导图,让孩子们领悟到从“猴王出世”到“渡海求学”“大闹天宫”“被压五指山”“西天取经”“普渡众生”,其实是对应了每个生命成长的儿童期、初中期、高中期、大学期、成熟期、自由期。她还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品味出八戒代表的是本我,悟空代表的自我,唐僧代表的超我等等。
《西游记》这本书,也许不少人都读过,但是能像张老师这样站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并以儿童的视角开发共读课程的能有多少?如果没有课程开发者自己在《西游记》的世界里长时间的逗留和思考,也就难免浅尝辄止。张老师说,教师对故事的理解高度,决定了学生达到的高度。
茕茕孑立向天明——新教育“个体户”张秀明的守望“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这是张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个将海量阅读、深度阅读作为课程建设重头戏的完美教室,在朝向上就已经占据了好教育的全部“风水”。据说,张老师班上参加暑假阅读挑战赛的孩子阅读量达到了300万字以上。她不断地用评比“阅读笋王”、自己掏钱买书奖励等方式,千方百计“哄”着学生走进书的世界。
最令人感动的是,每到假期,张老师便将自己的家开辟成“张老师书屋”,让班上的孩子自由地到自己家里来看书,将完美教室的外延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她还主动与当地的妇联联系,义务为本地新父母们做了好多场绘本阅读公益讲座。
茕茕孑立向天明——新教育“个体户”张秀明的守望张老师说自己最喜欢这段话:你为孩子读过的每一本好书,都会成为孩子的每一片羽毛,看似轻描淡写,了无痕迹,直到他展翅高飞的那天,才知道你为孩子累积了多大的能量。阅读是性价比最高的教育投资,也是最走心的爱。
守住一间教室,就可以点亮一群孩子。张老师在她的那间能长大的教室里,她用开学典礼、各种小达人评比颁奖仪式、集体生日等仪式和庆典,擦亮了很多平凡的日子,并将这些日子写在了学生的心坎上。她还将金子美玲的小诗《全都喜欢上》改编成这样的班诗:“我好想喜欢上啊, 这个那个所有的小笋芽。比如余峥,还有许俊杰,还有曾钦, 我都想一个不剩地喜欢上。因为寒假的作业,他们全都认真完成。我好想喜欢上啊, 这个那个所有的一切。比如余自扬,还有余金浩,…… 我都想一个不剩地喜欢上。因为笋芽儿班的全部, 都是你们创造的。”也许张老师自己并不一定会写诗,但她懂得把孩子们带进诗歌,涵养诗意的人生。
茕茕孑立向天明——新教育“个体户”张秀明的守望 茕茕孑立向天明——新教育“个体户”张秀明的守望 茕茕孑立向天明——新教育“个体户”张秀明的守望今天,如果没有家庭教育力量的汇入,教育会变得单薄乏力。张老师的学校所在地应该是典型的农村集镇,这类地区的家长固然不会像城区家长那样集体焦虑,主动干预学校教育,但要想唤醒他们成为与学校一起发力于孩子成长真的很难。尽管很难,但张老师没有放弃努力。她抓住三八节、重阳节、孩子们的集体生日等契机,把新父母们汇聚到自己教室里,聆听孩子们拔节的声音。坚持不懈地用给家长们写信的方式,引领新父母们如何科学地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她给“笋爸笋妈”颁奖,凝聚家校共同体的力量,让笋爸笋妈们卷入到了完美教室中来。
茕茕孑立向天明——新教育“个体户”张秀明的守望在张老师的这间教室里,教育已经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算计分数那般单薄,而是指向于人的生命立体化生长。她用一个人的力量,为孩子们营造了一片自由的、开放的、民主的教育生态园。
都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张秀明老师却用自己在新教育天地里行走轨迹告诉我们,一个人同样可以走得很远。当下可能很多人都在抱怨教育的种种不是,但在抱怨的同时又都无意识地被功利裹挟着往前走,甚至自己也变成了不良教育的制造者。张秀明老师以个体的力量守望新教育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烛光,点亮自己才能温暖他人。一个教师只要守住一间教室,就可以带着每个孩子穿越课程与岁月,朝向有德性、有情感、有知识、有个性、能审美的方向,一天天地丰盈着、成长着。
《一个人的朝圣》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人生就是这样在不断地行走着。有的人只是随大流行走在没有目标的路上,身心日渐麻木。有的人找到了自己所要追寻的远方,于是不论山高水长,总是向着明亮的那方。
与日复一日重复着昨天的故事那种程式化教学生活相比,张老师在那间教室里为孩子们真的付出了很多,也可能很累。但从与张老师的交流中,我们找不到丝毫的倦怠,总能感受她的幸福与满足。真正的累,是心累而不是身累。作为教师,有价值的人生,在于寻找到有意义的教育国度。只要朝向对了,找寻的过程中所有的辛劳都会化作甘甜。
我不知道在新教育的行进队伍中,还有多少像张秀明老师这样的“个体户”。我觉得他们的存在,对新教育来说太具有标杆意义了 。他们就如同是荒原上的一盏一盏的灯,给人带来温暖,带来追随的力量。
追随新教育,其实就是走上一条教育朝圣的路。在张秀明老师一个人的朝圣路的尽头,分明写着这样一行字:走到最后,你终于成了你本该成为的那个人。
茕茕孑立向天明——新教育“个体户”张秀明的守望 茕茕孑立向天明——新教育“个体户”张秀明的守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