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类简史》第四部分 - 简化版

《人类简史》第四部分 - 简化版

作者: 兰若寺燕赤侠 | 来源:发表于2019-03-07 21:29 被阅读0次

第四部分 - 科学革命

第十四章    发现自己的无知

      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1969年7月20,人类登上月球。

      1945年7月16日上午5点29分45秒,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这是过去500年间最重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刻。从这开始,人类不仅有了改变历史进程的能力,更有了结束历史进程的能力。

        将人类带到阿拉莫多、带上月球的这段历史进程,称为“科学革命"。

        之所以说是一场革命,是因为一直到大约公元1500年前,全球人类还不相信自己能在医疗、军事和经济方面有什么突破。但在过去的500年中,人类越来越相信可以靠着投资科学研究提升人类能力。随着证据越来越多,手中握有资源的富人和政府也就越来越愿意投入科学。

  研究 - 能力 -  资源    过程不断循环

      现代科学去先前的知识体系有三大不同之处:

      1.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

      2.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

      3.取得新能力。

      科学革命并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真正让科学革命起步的伟大发现,就是发现“人类对重大的问题其实毫无可知"。

        对古老的知识体系来说只会承认两种无知的可能。第一种,“个人"可能不知道某些重要的事。第二种“整个知识体系"可能不知道一些“不重要"的事。  想要获得知识就应该问那些更聪明的人,或者去古代经典中寻找答案,如《圣经》等。

      虽然我们一般认定主流理论为真,但每个人也同意,如果新证据出现而与主流理论相违背,主流理论也就需要修正甚至淘汰。

        想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稳定,智能靠着两种不科学的方法:

      1.虽然采用科学理论,但必须违反一般科学做法:宣称这就是绝对的真理。

      2.不要采取科学方法,而诉诸“非科学的绝对正理"。  如自由人文主义坚持人类的特殊价值和权力。

      科学没有需要严格遵守的教条,但研究方法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收集各种实证观察(可以用感官观察到的),并以数学工具整理。

      早期的知识体系常常是用“故事"构成理论,而现代科学用的则是“数学"。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可以说是近代历史最重要的著作。

      1620年,培根发表了《新工具》的科学宣言,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种革命性想法促使科学与科技开始接轨。

      一直要到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革命登场,科学、产业和军事科技才开始了水乳交融的关系,从此世界急速全然改观。

      科学一定得和某些宗教或意识形态联手,才有蓬勃发展的可能。而代价就是意识形态能够影响科学的进程表,并且决定如何使用研究成果。

      在过去500年间,科学、帝国和资本之间的回馈循环无疑正是推动历史演进的主要引擎。


第十五章    科学与帝国的联姻

      1500到1750年间,西欧意气风发,成为“外部世界"(南北美洲和各大洋的主人。

        1750到1850年间,欧洲在一系列战争中将传统亚洲大国打得抬不起头,征服了亚洲的大片土地,全球权力的中心转移到了欧洲。

        虽然我们常常不愿承认,但现代所有人的穿着、想法和品味几乎就都是欧洲人的穿着、想法和品味。虽然有人嘴上大力抨击欧洲,但几乎所有人都用欧洲观点在看政治、医学、战争和经济,听着欧洲风格的音乐,写着来自欧洲的语言文字。

      欧洲原本就像是处在世界的一个偏远角落,气候还冻到让人手指僵硬,他们究竟是怎么一跃而出征服世界的?

        从1850年起,欧洲之所以能够称霸世界,很大程度靠的就是军事、工业和科学领域的合作,以及如同巫术般神妙的科技。

        中国和波斯其实并不缺乏制作蒸汽机的科技(当时照抄或是购买都完全不成问题),他们缺少的是西方的价值观、故事、司法系统和社会政治结构,这些在西方花了数个世纪才形成及成熟,就算想要照抄,也无法在一夕间内化。

        现代科学在欧洲内蓬勃发展,也是因为有欧洲帝国才得以发展。

      不管是想寻找植物的植物学家还是想寻找殖民地的海军军官,都有一种共同的心态。他们共同的出发点就是承认无知,都会说:“我不知道那里有什么"。而且,他们希望这样取得的新知识能够成为世界的主人。

      欧洲帝国主义之所以要前往遥远的彼岸,除了为了新领土,也是为了新知识。

      随着时间过去,对知识的追求和对领土的追寻,变得越来越紧密交织。在18、19世纪,几乎每一趟从欧洲出发的军事远征队都必定有科学家同行,科学家的目的不在打仗,而是科学研究。例如拿破仑1798年进攻埃及的时候,就带了165位学着。这群学者的一大成就便是建立一个全新的科学:埃及学,并且在宗教、语言、植物学方面有重大贡献。

      第一个成为“现代人"的,其实是意大利水手亚美利哥·伟斯普奇,他曾在1499~1504年多次航行前往美洲。 他认为哥伦布发现的小岛不是东亚,而是一整个大陆,而且不管是《圣经》、过去的地理学或者是当时的欧洲人,在先前都不知道这块大陆的存在。

      15、16世纪,欧洲探险队绕过了非洲、深入了美洲,越过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世界各地建起了基地和殖民地网络。这是全球性帝国的真正首次登场,也首次出现了全球性的贸易网络。

        欧洲帝国远征改变了世界的历史:原本一些独立的民族和文化各自发展,现在则成了单一的人类社会进程。

        欧洲帝国在所征服的殖民地除了横征暴敛外,也会花大量精力和金钱资助科学家研究当地的语言学、植物学、地理学、和历史学。

      你觉得这些帝国就是邪恶的怪物,在全球各地四处散播死亡、压迫和歧视吗?随便把他们的罪行例出来,就足以编成一部百科全书了。

      你觉得这些帝国其实是为属民提供了新的医药,更佳的经济环境,更多的安全吗?随便把他们的成就例出来,也许以编成一部百科全书。

      正是帝国与科学密切合作,就让他们有了如此强大的力量,能让整个世界大为改观;也正因如此,我们很难简单断言他们究竟是善是恶。

      正是帝国创造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而且,其中还包含我们用以判断世界的意识形态。

        不论是科学还是帝国,他们能够迅速崛起,背后都还潜藏着一股特别重要的力量:资本主义。


第十六章    资本主义教条

      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经济规模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虽然确实产值会增加,但多半是因为人口成长,而每人评论产值则维持不变。

      在1500年,全球商品和服务总产值约是2500亿美元;而今天是大约60兆美元。

      在1500年,每人年平均产值约为550美元,但今天每人评均产值高达8800美元。

      这种惊人的成长该如何解释?

      现代经济就像是个巨大的庞氏骗局。但事实上并不是件诈骗案,而是另一次人类想象力的惊人发挥。

        真正让银行(整个经济体系)得意存活甚至大发利市的,其实是我们对未来的信任。

        基于信用,银行贷款给创业者 - 创业者开发出新产品后用盈利偿还贷款  -  经济的大饼变大。

      根据美国银行法,银行每次真正持有1元的时候,就能放款10元,银行户头上的那些金钱,超过九成只是数字。

        以前的人们没有使用信用这个概念,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并不相信“明天会更好",你的饼多了,一定是拿了别人的。

      出现了科学革命和进步的概念后,全球人民将越来越多的信任交付给了未来。正是这种信任创造了信贷,而信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成长。

        1776年,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了《富国论》,这可以说是史上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在亚当·斯密这个版本的故事里,人会变得富有不是因为剥削邻居,而是因为让整块大饼变大了。

      在新的资本主义教条里,最神圣的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生产的利润,必须再投资于提高产量"。

      人类经济在整个现代时期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地持续指数增长。唯一的原因就是在于科学家总是能每隔几年就取得另一项发现,提出另一项发明,像是美洲大陆、内燃机、或者是运用基因工程的羊。印钞票的是银行和征服,但最后埋单的是科学家。

      如果实验室的脚步不敌泡沫破灭的速度,可以想见经济前景就会令人十分担忧。

      资本主义不仅左右了科学的兴起,也影响了欧洲帝国主义的出现。

      欧洲人征服世界的过程中,所需资金来源从税收逐渐专为信贷,而且也逐渐由资本家主导,一切目标就是要让投资取得最高的报酬。

        帝国资本主义的奇妙循环:信贷资助新发现,新发现带来殖民地,殖民地带来利润,利润建立起信任,信任转化为更多的信贷。

        船队为了增加可能投资者的人数,并减少每个人承担的风险,探险家开始找上股份有限公司。

      时间这样十年十年的过去,西欧发展出了一套复杂的金融系统,可以在极短时间内筹措大笔信贷资金,供民间企业或政府发展之用。

      最著名的荷兰股份有限公司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出售股票取得舰船和雇佣士兵的资金,攻下了印度尼西亚,并统治了两百年后才改由荷兰政府统治。

      至于打下印度大陆的,同样不是英国官方,而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佣兵。而在近一个世纪里,这家公司统治了一整个强大的印度帝国,掌握了35万士兵的庞大军力,就连英国王室都自叹弗如。

        奴隶贸易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并不是暴君或是种族主义者,而是不受限制的市场力量。

        到了今天,资本主义教条最常见也最有影响力的分身就是自由市场主义。

      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美中不足之处,就是它无法保证利润以公平的方式取得或是公平的方式分配。

        毕竟,经济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信任",而信任这种东西总是得面对种种坑蒙拐骗。光看着市场本身,并无法避免欺诈、窃盗和暴力行为。这些事得由政治系统下手,立法禁止欺诈,并用警察、法庭和监狱来执行法律。

        随着现代经济成长,全球各地还有无数的大小罪恶和灾难正在上演。

      1908年以后特别是1945年以后,部分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恐惧,资本主义,的贪婪稍微受到控制。

      然而,就像农业革命一样,所谓的现代经济成长也可能只是个巨大的骗局。虽然人类和全球经济看来都在继续成长,但更多的人却活在饥饿和困乏之中。

      资本主义已经把这个世界塑造成了资本主义的样子,虽然我们现在可能并不喜欢资本主义,但它也已经不可或缺。资本主义也认为只要再多点耐心,天堂就一定会降临人间。

      然而,这块经济大饼真的能无限变大吗?每块饼都需要原材料和能源。但早有先知预言警告,迟早智人会耗尽地球上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这会在什么时候发生?


第十七章    工业的巨轮

        早在工业革命前的数千年里,人类想要转换能量,只能靠一种东西:人类或动物自己的身体。

      人类和其他动物燃烧有机燃料(食物),把能量转换为肌肉运动。

      历史上人类成就的几乎所有事情,第一步靠的都是将植物取得的太阳能转换为肌肉的力量。

      人类历史在过去一直是由两大周期主导:植物的生长周期,以及太阳能的变化周期(白天和黑夜、夏季和冬季)。

      蒸汽机出现后,人类能将热能转换为动能。

        工业革命后,人类变深深着迷于如何使用机器和引擎转换各种能量。内燃机、发电机、核电站陆续出现,新能源不断被开发。

        工业革命的核心,其实就是能源转换的革命。

        每隔几十年,我们就能找到新的能源来源,所以人类能用的能源总量其实在不断增加,唯一的限制只在于我们的无知。

      工业革命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在于它就是第二次农业革命。机械化不只是机器的事,连动植物也同样遭到机械化。家禽等其他人类饲养的动物,从出生到宰杀,从没被当作生命对待,一直被当作物品对待。

        工业化的畜牧业,加上农作物的机械化,就成了整个现代社会经济秩序的基础。


第十八章  一场永远的革命

        工业革命找出新方法来进行能量转换和商品生产,于是人类对于周遭的生态系统的依赖大减。

      工业革命改变人类日常生活和心理的事件更是多不胜数。将过去传统农业社会的时间节奏替换成工业社会一致而精准的时间概念,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1880年,英国政府规定全英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制天文台时间为准。这是史上第一次有国家采取全国统一的时刻表。

        工业革命让人类社会起了数十种变化,其他的还包括都市化、农民阶级消失、物产阶级的兴起、对一般大众的赋能、民主化、以及父权社会的解体。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和地方社群崩溃,改由市场和国家取代。

        只要社群的情感功能还没有完全被取代,就不会从现代世界消失。市场和国家要增强这些情感面,靠的就是塑造“想象的社群(另译想象的共同体",例如  国家、民族、消费大众。

      现代社会的和平程度远远高于以前,死于战争和暴力犯罪的人数远低于自杀。

      核子末日促进了和平主义;和平主义大行其道,于是战争退散、贸易兴旺;贸易成长,也就让和平的利润更高,而战争的成本也更高。

      这个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个灵活变动的新社会秩序,似乎能够启动剧烈的结构变化,也能够避免奔溃造成暴力冲突。


第十九章  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在过去的500年间,我们见证了一连串惊人的革命。不仅社会秩序完全改变,政治、日常生活和人类心理也彻底改变观。只不过,我们真的更快乐了吗?

        快乐该如何计算?

        有一项发现认为:“快乐并不在于任何财富、健康甚至社群之类的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

        生物学家认为:“所有的心理状态不是由在外因素来决定,而是由神经、突触和各种生化物质(例如多巴胺、血清素和催产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定。

        给生活赋予某些意义(或者说幻觉)也可能给人带来快乐!

      自由主义认为快乐源于自己的感受。

      佛教认为人类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实质或意义,过于追求快乐则会使人感到痛苦或对痛苦更敏感。

      大多数的历史书籍强调的是伟大的思想家、英勇的战士、慈爱的圣人以及创造力丰沛的艺术家。这些书籍对社会的建立和瓦解、帝国的兴衰、科技的发明和传播,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对于这一切究竟怎么为个人带来快乐或造成痛苦,却是只字未提。


第二十章    智人末日

        无论是物理作用、化学反应或是生物的自然选择,都对智人和其他一切生物一视同仁、疏无二致。不论智人付出多少努力,有了多少成就,还是没办法打破生物因素的限制。

        就在21世纪曙光乍现之时,智人开始超越了这些界限。自然选择的法则开始被打破,由智慧设计法则取而代之。

        有三种方式可以让智慧设计取代自然选择:生物工程、仿生工程与无机生命工程。

      所谓生物工程,指的是人类刻意在生物层次进行的干预行为(例如植入基因),目的在于改变生物的外形、能力、需求或欲望,以实现某些预设的文化概念。

        仿生工程:仿生工程结合有机和无机组织,创造出“生化人",例如为人类装上生化手就是一例。

        第三种改变生命法则的方式,则是创造出完全无机的生命(以硅为载体)。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能够自行独立演化的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病毒。

      人类正在研究运用生物工程创造“超人类"、强化人类、使人永生。

      或许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究竟想要变成什么",而是“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

        一次又一次,虽然整体人类的能力大幅提升,但却不一定能改善个别人类的福祉,而且常常还让其他动物深受其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类简史》第四部分 - 简化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ry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