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恒:读《论语》“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心香三柱 :做到
3.修仁爱:陪孩子玩;反思家人给出来的情绪和语言怎么接才是爱的表达;
4.修从容:放松,保持身心从容
5.格物致知:今天反思了自己为啥不愿意写读后感
——是什么:
念:自己写的那些东西都是废话,写完没什么感觉,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对于修身没帮助
欲:能不写就不写了
情:抗拒,怀疑(写读后感对于学习和修身有什么帮助吗)
——为什么:为什么要反思这个问题,因为发现修的好的前辈们都写了很多很多的读后感,甚至一本书都写很多遍读后感,所以引起了我的思考——写读后感对于修身有什么帮助。
为什么自己写不出来对自己有帮助的读后感,因为没有自己的思考。我们读的书是师爷对于古文的详细解释,引经据典,为的是让我们明白经典中的古文代表的含义,经典对于修身的指导意义。我的读后感一般是对师爷的某几句话的反思,因为正好说到了我的痛点;或者是对师爷讲课的知识点的逻辑梳理。问题就出在师爷的语言本来就是解释性的文字和举例,为了让我们这些小白能听懂,已经白话到极点,我们去反思师爷的这些语言的表面意思,已经很难再找到更好的表达了。其实古文每一个字都有更深刻的内涵,比如大学的大字,当一个人目的不同时,这个大字对于他的意义也不同,所以才有了师爷对于朱熹的批判,因为师门强调的是事上磨练取得成功,显然朱熹的方式和解释对于这件事帮助不是特别大。但是换一个角度看朱熹是对的,只不过难度大一步登顶。如果我们全盘接收师爷的讲法,没有自己的思考,或者又去忏悔和羞愧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比如又不敬慎了,反思了一年也没有进步一点点,仍然觉得自己不够敬慎,那这种读后感就让人心生厌倦和应付,因为自己始终都活在这一个平面里。
——应该怎么做:配合师爷的讲解,回归到古文的意涵体会更深刻和丰富的层次;回归到自己的场景中,寻求解决之道和修身心法
【总结】病根:迷恋和依附权威,不自己主动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