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夏冬阳
“智慧城市”这个词语现在大家都不陌生, 这是一种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覆盖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物流等诸多体系。很多人在说到“智慧城市”的时候,都会说“2.0时代”、“云计算中心”、“大数据”、“物联网”,听起来真是相当的高大上!
这些象征着时代进步与发展的词语,我以前关注得少,从来没深究过它们真正的含义。不过近期因为工作需要,着实下了些工夫,但却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一切“智慧”的目的都是带来价值,创造美好,这个应该没人否认。现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丁俊杰曾发过这样一条微博:
预测,自古以来就存在,那么大数据时代的预测与以往的预测有什么不同呢?有人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与“多”的关系不同。传统的预测是从“一”来预测“多”的,而大数据时代的预测恰恰相反,从“多”来预测“一”。
“一”与“多”的关系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比较经典的命题,这里不做深究。我不知道丁主任这条微博背后的态度是褒还是贬,但个人觉得不管是在探讨“智慧的结果”还是“愚蠢的成本”好像都说得通。
微博截图为什么我的论点是“智慧的人只看结果,愚蠢的人不计成本”?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与“智慧工业”有关。联合利华曾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在生产的过程中发现这条线上有一个缺陷: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但不能把空盒子卖给顾客啊!他们只得请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这位博士后迅速组建起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学、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花了90万,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就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在中国南方也有个乡镇企业买了同样的生产线,老板发现这个问题后大发雷霆,他找来一个小工,说:“你他妈给老子把这个问题解决,搞不定你给老子爬出去!”小工很快想出来一个办法:他花了90块钱买来一台大功率电风扇放在生产线旁边猛吹,于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
农民工90块钱解决了博士后90万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例子说出来的时候,通常会引人发笑。当然,这里不带任何偏见,毕竟“智慧”只是一种方法手段,而手段是多样化的。但也显而易见地说明了一个问题:探索智慧的过程还应当考虑成本,否则很可能得不偿失。
第二个例子与“智慧生活”有关。上个周末,和一位在中国留学三年的英国小哥一起去参加一个国学讲座,在等红绿灯的时候他突然问我:“Why is the green light counting down?”(为什么绿灯会有倒计时?)我习以为常的回答:“Control the time.Pay attention to traffic safety.”(为了提醒人们把握好时间,注意交通安全。)他特别不解地说:“But it’s not so . It’s dangerous. For example , you see , only three seconds, Let’s run ,run ,run !”(可事实不是这样的啊,这很危险。比如,你看,只有三秒了,我们快跑,跑,跑!)
对呀,这件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呢?如果说,设置红灯读秒是从考虑人的心理出发,避免不知等待时长而产生的焦虑心理,减少了闯红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机率,那么,绿灯读秒的逻辑是什么?同样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确实容易产生英国小哥说的情况啊!赶时间,还有3秒,赶紧跑!这样又加大了导致交通事故的机率。
“智慧”体现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但不是所有“智慧”都能结出“智果”。这话让我想到了三年前那个愚蠢的自己。
三年前,我大三,当时在备考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的研究生。导师在做过各方面综合分析后建议我换一个报考学校,话说得很直:“就算你过了初试,在复试上也不占据任何优势。”我当时没考虑太多,只把广院当成一个梦想,一个目标,并希望导师能支持我的决定。师父看拗不过我,便让我好好努力。初试成绩出来了,结局也很戏剧性,成绩超过了我所报考专业以往任何一年的录取分数线,唯独离我考的那一年分数线差了8分。师父又来劝我,问我要不要调剂,其实还是有很多学校可以选择的,再试一下,别那么固执。我依然不为所动,还是坚持“非广院不去”。当时就想,这不仅仅是一个读研的机会了,这是我要守住的初心。这次没上,我工作两年再考,结了婚再考,去了广院才不负青春。
现在,当时一起报广院后调剂到其他学校的朋友研究生都要毕业了,我也工作两年了。在此之前,我从来没后悔过,哪怕是失败,哪怕是成为学弟学妹们眼中执拗、不知自己轻重的反面教材。因为我觉得,真正不羁的灵魂不会真的去计较什么,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国王般的骄傲。
恰是近期关于“智慧”的思考,再让我重新审视考研那两年,忽然之间感觉被那种“国王般的骄傲”狠狠地打脸,我好像是突然明白了很多年都没能想明白的道理。我们常说过程比结果重要,但事实却是,再艰辛、再努力、再曲折的过程也只是“感动”了自己,别人只看结果。当然,我们自己一切的出发点和过程,都只是在为结果服务。所谓“过程比结果重要”,不过是在安慰自己,缅怀曾经那些“愚蠢”和无意义的付出。
也有人说,不必站在50岁的年龄,悔恨30岁的生活;也不必站在30岁的年龄,悔恨17岁的爱情。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无法摆脱的困境。“我们不能站在后来的高度,去批判当年的自己,这不公平。”放在过去,这话还真能给自己不少安慰,谁没个年少轻狂呢?但眼下,最真切的是,我看到了22岁那年,我失去的青春以及读研的机会。这些,是回不来的。
关于智慧,宋刚博士有一段精辟的见解:智慧中的“智”是技术,“慧”是人,要注重“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做到“集大成、成智慧”。说白了,所有“智慧”的初衷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服务,这是结果。
过去,我们是揣着糊涂、假装明白、不计成本的“愚人”,命运似乎不公。更久的未来,我们行走在追寻“智慧”价值和结果的道路上,人生随时都有翻盘的可能,命运亦不薄。
文章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