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自信或底气从哪里来
最近宏观形势不是太好,经济下行态势明显,而且不知道这个态势要持续多久。于是经常遇到一些朋友和客户发现他们很悲观甚至有点茫然无助、无所适从,不知道在面对变化不定的未来怎么能更有底气和信心?正好我最近研习宋明理学有所感悟,于是就写这篇文章来专门论述这个话题。
自信是什么?就字面意思而言,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可是自己凭什么要、凭什么能相信自己?自己凭什么值得自己相信?自信的终极力量、终极底气来自哪里?过去我读了很多西方心理学的著作包括非常畅销的韦恩·戴尔的《你的误区》和麦克斯威尔·马尔茨的《心理控制术》,发现他们要么回避了对自信的终极来源的探索与回答,要么就只能把自信的终极来源归结到上帝那里去了。对于归结到上帝的这些心理学家,他们的逻辑是:每个人都是上帝(神)造的,都是神的子民,神爱世人,上帝把每个人都造成独一无二的,且生下来就有无比的价值。这样你就没有必然跟别人比较(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而就缺乏可比性啊)、没有必要自卑,没有必要怀疑自己的价值,你怀疑自己的价值就如同怀疑神的存在。神又是全知全能的,因此只要信靠神,不会有无力感。因此坚定的信上帝(神)存在的话,是不可能不自信的、不可能悲观无助的。可是,这对于广大的不信上帝的中国人来说,就很难成立。
那中国人的自信逻辑如何建立?底气从何而来?《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清初大儒李二曲(二曲先生)认为,明德是心,心本至灵,不昧其灵,便是“明明德”。因此“使此昭莹澄澈之本体,普遍彰明于天下,期望人人皆能作一理想人。”近代台湾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成就者广钦老和尚,他在世的时候,台湾的领导人曾经去拜见他,问他最终的那个力量到底来自于哪里?广钦老和尚回答说:“一切的力量都是从'定'中产生出来的。”阳明先生说”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既然自足,不需外求,自然此心于外境岿然不动,不被外境所转。《六祖坛经》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也就是说,到达了“定”的状态就有了一切力量,自性里什么都有,只要证得自性,就“能生万法”,这些为人的自信提供了十足的理由。
进一步根据台湾学者林继平先生所说的来总结上面的,就不难发现自信的底气与终极根源,那就是——宋明理学(作为儒学的高峰)的核心,也是中国人文思想(儒释道)的核心,都是认为“存在着一个形而上的、可实证的、灵明的本体世界。”这个本体世界从其澄澈之性质而言,谓之心;从其光明之性质而言,谓之性。这个本体是朱子的说法,《大学》里“明德”与其对应,陆象山称之为“本心”,阳明先生称之为“良知”,《六祖坛经》称之为“自性”,这个本体要通过工夫证得。达致“心若澄水”,谓之明心,达致“性如朗月”,谓之见性。阳明先生描述这个本体境界为“顿觉心体洞然,万物一体,宇宙即我”。憨山大师是这样描述这个本体境界的:“忽立定,不见了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堪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目觉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罗洪先儒士则如此阐述:“当极静时,恍然觉悟此心中空虚无一物,穷通无穷,如长空云气流行,无有止极。有如大海鱼龙变化,无有间隔,无内外可指,无动静可分,上下四方浑然一片,所谓无在而无不在,吾之一身乃发其窍,固非形质所能限也,是故经吾之目而天地不满于视,倾吾之身,而天地不出吾听,冥吾之心而天地不逃于吾思。”总之这个本体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证得这个本体,也就是所谓的“见道”或“明心见性”从修行有成就者的描述来看是完全真实不虚的。
二曲先生说”有真工夫,才有真本体“,证得这个形而上的本体,需要工夫。佛家有禅定工夫。《庄子》内篇《逍遥游》提到至人的工夫就是“其神凝”。用功下去集中一念,别无二念,精诚专一,用志不分,便可达致《庄子》“其神凝”的境界或效果。儒家经典《大学》则用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来描述这个工夫。我认为,广钦和尚提到的“定”即是禅定工夫,与《大学》里的定静安工夫和庄子的“其神凝”工夫有一定相通之处。大部分要积极入世或用世的现代人,可能从儒门的工夫进入会更好。那么,类似《大学》中的定静安工夫这样的儒家工夫现代人从哪学习掌握?具体如何练习?就我所知道而言,目前在深圳梧桐山有《大学》心法传人、三鼎学创立者曾庆宁先生在专门教授这个工夫,具体大家自己去搜索微信公众号“传习会”。
证得本体之后呢?我的理解,证得本体后自信自然就来了,而且无比强大,达致“内圣”了,也就是会出现孔子所言:“所谓大圣者,知通大道应变而无穷,辩乎万物之情性者也”。还会出现老子所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我想这就是中国文化或曰华夏文明对自信的终极底气或最底层逻辑所作的最好诠释。
(璞真山人,2018/11/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