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高中时候我参加学校的辩论赛,大概在第二还是第三轮就出局了。也就是那一次经历,我开始发现原来人们说的会说话,不只是会说话而已,而是要言之有物以及言之有道,并且言之有法(这里的法即是方法论的意思)。彼时的同桌是一个平日里讲话算是班里远近闻名的“居委会阿姨式”快嘴,我一直认为我跟她是拼不过的,但也是在那次比赛以后,我才发现语言的力量来自于积累而不是比赛谁嗓门大,谁讲的快。
说到这里,大家以为我扯的远了。实际上我对于新加坡这个城市的印象即来自于关于这个辩论的这个由头。那个时候在说话界有这样一个有名的比赛,后来那一场比赛甚至出了书,当年的那些主角到现在某些娱政界都小有名气。
那本书叫《狮城舌战》,那一年的辩论mvp是一个女生,复旦的高材生,她叫姜丰。后来她卷入了前商务部长薄某某的案件中,这个女生极其了得,当年我还买了一本她的诗集,夜半时分常常在考试的间隙抄此为乐。当然还有一个现在正在主持一档聪明人的节目《最强大脑》的蒋昌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当年说话高手们的实力。
为什么对此印象如此深刻?是因为当年复旦获得那一年金奖的决赛辩题“人性本恶”,书中很仔细的描述了当队伍抽中这一明显并不占优势的论题时是如何调整心态,大规模的寻找资料,到现在我还记得那些举例,比如“对方辩友,请问四大恶人是如何开出善果来的?”
所以,我对新加坡这个城市的印象源自于此,充满人文情怀,有着当年的诗和远方。
选择过年到这个城市,仅仅是因为第一过年可以清静一点,第二小朋友没办法去更远的地方,亚洲可以避寒又不是太远的地方数来数去也就那么几个,第三当然还是为着那些过去的远方情怀。
对于这个城市,我们行程即将结束,所以想为此留下点纪念性的文字。有一点特别有意思的总结体验是,无论看到什么,总会不自觉的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联系起来,无论是精神还是所看到有意义的事情,算是职业病了吧。
第一,人少的不要不要的以及他的老龄化
下飞机的时候是清晨,据说这个城市的天亮时间是一年四季7点,所以我们不到7点坐上的taxi一直黑着天帮我们送到目的地。btw,我们发现亚洲很多城市正在步入老龄化,新加坡在我看来可能更为严重一些,我们难得打了两回taxi,发现司机大叔都在60开外的年纪。这本来以为是偶然现象,后来发现餐厅,超市甚至五星级酒店都不乏触目头发花白的老人。地接的朋友说,新加坡的养老措施并不好,因此很多老人都会因为不够则不得不出来做事情。
但政府在惠民这件事上,又在一些细节上体现的很亲民。比如在很多人行道上我们都会发现有连廊式的走道,有些连廊长的都直接可以接到小区。这据说因为这个随时下雨的城市,政府为了方便人们就近躲雨而建造的。这细节心下真是为之一震。
第二,干净,整洁,有序。
很多人知道我是处女座的人,很多人也知道我有点洁癖。所以没来之前,人人都说这是一个不能乱扔东西,到处都很干净整洁的地方。确实名不虚传,干净,体现在一些细节上,比如一些公共设施,随时清洁的程度令人发指。想起在国内一些地方,心里真是觉得难受的紧。
因为带着小朋友的关系,我们选择去的地方都是游乐场性质的,比如动物园,比如很有名的环球影视城。为什么会感叹有序?因为我们去的地方算是人扎堆的地方,特别是影视城(大家可以脑补国内各种影视游乐场)。我们来了几天都没有发现人的地方,在影视城里真是挤到爆。几乎每个可以进的游乐设施门口都排起长队,但需要说的是有别于国内的有以下两点:
a.每个景点门口都有两个通道:1.快捷通道。2.一般通道。前者是指你只要多花一倍钱就可以到1通道中,这个排队时间要明显短于2.
b.每个景点门口立了一块电子等候时间牌,一般可以令游客一眼就可以看见大概这个游乐设施所需候场时间是多少。
其实这是两个措施,说到底就是透明。愿意多花一些钱的,可以给你节省一些时间,节省下来的时间其实也是钱。这有一个巨大的好处,第一分流排队,第二不容易引起人群焦虑。
小朋友的幼儿园每年都会有两次全园的活动,基本上每次都是兵荒马乱的结束。我每次参加都不知道怎么开始,怎么算结束?常常看见小朋友和家长混在一起,一锅粥也不过是如此。
由此,我想到,关于国内某些市场上对于价格的不透明,期待通过不透明的价格成为自己的商业秘密,实际上这种有悖于市场发展趋势的方法,内心深处大家都明白,却没有几个人愿意打破。我想起来荣盛寿总跟我说,小方,我们荣盛5年前决定一口价,透明化的时候下面也是一片反对,所以我也只能选择先试行。结果一用5年,完全没有出现想像中的商业机密丢失,我中间省了多少唇舌,省去多少所谓人情世故?
所以,透明化的市场就是被需要的市场,但是怎么能做到令人舒服的透明化,这就是技巧。诚如新加坡选择多种措施来应对,我们的市场恐怕也需要多手段。
第三,服务,服务,服务。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15年上半年的时候,我去了一次台湾,已经被那边的服务文化所折服,到了这边,我想说好吧,这边保留的更好。
由于是旅游旺季的,所以我们订的酒店用早餐的时候人之众多,带着国内的经验,我们特意早起,想着错峰用餐,免得到时一堆一堆的人抢。谁知到了餐厅门口拦了一条line,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很亲切的在排队人群中问,您几位?并认真的记在手上的席位卡上。心里感叹,用餐的人那么多吗?等轮到我们的时候,走了进去才发现,用餐的人并不多,有几张还空着,服务员都在努力的收餐,摆台。基本上没有看到吃完后一片狼藉的摊在桌上很久都没有人收的现状。
我们坐下来去取餐,也完全不需要排队,随取随用。用餐很舒适(虽然餐点实在不怎么样)。
这又是一种方法。怎么样才能让用户体验更好,方法很重要。我顺便说一下,为什么对此印象极深,是因为前几年在三亚过年,用早餐跟抢餐一样的经验,能舒适的用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各位假想,你在用餐,然后旁边开始立在一边等你吃完,虽然理解,但并不愉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