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淡宁、艾维 纳·德夏里特曾经合著过一本书叫做《城市的精神》,描述了他们走访过的九个城市,包括耶路撒冷、蒙特利尔、新加坡、香港、北京、巴黎、牛津、柏林、纽约。每一座城市不仅仅人群的简单汇集,它自身有着独特的精神内核。仔细观察你也许会发现,常居北京的西方人和常居上海的西方人就很不一样,人群不仅仅在选择城市,城市也在筛选人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而北京在我看来,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就是随处可见的历史遗迹,行走期间无不感受到作为中华民族与自己祖先的那种连接感。而在北京众多历史遗迹中,似乎只有圆明园是以废墟的状态存在的。它经历过雍正、乾隆的2次扩建,从兴到盛再到衰最后灭,伴随并见证了大清帝国与其他世界(The Others)的强弱更迭。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年间,是康熙皇帝赠送其第四个儿子爱新觉罗·胤禛的礼物,而恰恰是这座皇帝送给皇子的园林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历史。据说,胤禛有一次邀请康熙皇帝御驾圆明园观赏牡丹,当康熙漫步在牡丹园中时,隐隐约约看到一个男孩在练武,于是问此为何人,答为胤禛的儿子弘历,康熙对弘历的聪慧大为欣赏,康熙对那次的祖孙第一次相遇念念难忘。康熙驾崩后,胤禛从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们熟知的雍正皇帝,其子弘历就是乾隆皇帝。
也许是因为这座园林对雍正和乾隆的特殊意义,圆明园经过雍正和乾隆两次扩建,如果说雍正时期圆明园的建筑风格还趋向朴素,乾隆时期的圆明园就变得极其奢华。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当时大清王朝国力的增强。
尽管处于盛世,乾隆在面对西方文明的时候却太过得意自满,比如圆明园里所有的喷泉动力都来自于一个储量160余吨大型的蓄水池,高度达到18米,原本使用西方引进的水车进行补水,但因为经常坏,国内的工匠不懂修理,乾隆干脆废弃水车,改用是10余名壮汉连续不断人力提水补充。科技领域开始落后于西方,最后被西方撞开了国门。
这是圆明园近200座桥梁中仅存的一座老石桥。
随着西方传教士陆续进入中国,不仅仅从中国向西方传去东方的见闻,也向中国传递西方的信息。有人告诉乾隆凡尔赛宫的水法非常壮观,乾隆觉得大清帝国也应当有,于是下令在圆明园内修建一座西式的花园。设计者就是西方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蒋友仁、王致诚(这几位传教士之墓现今被安放在位于西城区车公庄大街附近的北京行政学院内)。
这是乾隆十六年秋季竣工的第一座欧式建筑——谐奇趣
昔日的精致今日都只剩下断壁残垣。
花盛开却凝固在瞬间。
前方是黄花阵,圆明园里中西结合的迷宫。可以脑补一下当时乾隆与后宫们嬉戏场景。
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中式凉亭里,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所以也叫黄花阵或黄花灯。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30余米,但因为此阵易进难出,容易走入死胡同,清帝坐在高处,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引为乐事。——百度百科
大水法,乾隆为了比拼凡尔赛宫修建。原本的设计喷泉使用裸体女人,后考虑中国的文化环境,改为十二生肖。西方拍卖的兽首即原本安放于此。
为了方便皇帝观看大水法,正面摆放了龙椅。由于这座龙椅的摆放区别于传统的坐北朝南而是坐南朝北,被认为预示着江山不稳,于是在龙椅后面竖起了五座屏风,这无座屏风雕刻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西洋武器:洋枪、洋炮。恐怕乾隆做梦也想不到,堂堂天朝上国正是被这些洋枪洋炮攻破,自己最爱的园林被它们夷为平地。

在逛园过程中,惊喜地发现废墟上也在复苏着生机。
寻欢迷宫的一瞥。
为了铭记教训,中国政府决定不再恢复圆明园昔日原貌。尽管如此,斯人已逝,生机犹存。
推荐一部纪录片:
《圆明园》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E2NjExMjEy.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