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非一般人群研究中||066号专题收稿
麦穗理论:不求最好,只求最适合

麦穗理论:不求最好,只求最适合

作者: 古冄 | 来源:发表于2022-06-13 07:15 被阅读0次

有一次,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来请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听完弟子们的问题,苏格拉底带着他们来到麦田边,要求他们每人到麦田里摘一支自己认为最大的麦穗,并且提出了一个要求:只能摘一支,并且不能走回头路。

书名

三个弟子展现了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个弟子走了没几步,就急不可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最大的,结果却发现,前面还有更多更大的麦穗。

第二个弟子一直东看西看,左比较右比较,一直走到终点,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前面最大的麦穗。

第三个弟子更精明一些,把麦田的长度分成三份,走到第一段时,只看不摘,给麦穗划分出大小标准;走到第二段时,验证前面的标准;走到最后一段时,摘了其中最大的一支麦穗。

这三个弟子中,谁选择到了最大的麦穗呢?其实,最大或最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自己满意就好。第一个弟子下手太早,自认为选择了最大的,沾沾自喜,却在看到后续的麦穗更饱满、漂亮之后后悔了,但悔之晚矣;第二个弟子顾虑太多,挑来拣去,总觉得最大的麦穗会在后面,始终没有勇气下手去摘,等到了尽头才发现没有机会了,只能随便摘一支;第三个弟子分门别类地层层筛选,看似会选择到最大的,但是不要忘记,生活很多时候并不会给予你太多考虑和选择的时间。

所以,不要试图去选出整块麦田中最饱满的那支麦穗,因为那太难实现了。最佳的选择是只要选择视线可及的范围内自己最满意的那一支就好。

这一故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不求最好的,但求最合适的”,这其实就是麦穗理论。

正如麦穗理论中所讲的,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任何一个问题从来都没有最优解,而只有最满意解,甚至是只有相对满意解。我们不可能任何事情都寻求最好结果,只要最适合就好。关于此点,可以从爱因斯坦放弃总统职位的故事中获得深刻的启发。

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之前的一天,爱因斯坦就收到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地对他提出邀请,邀请他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

当天晚上,媒体记者听闻消息后,便纷纷打电话给爱因斯坦进行核实:“教授先生,听说以色列共和国邀请您出任总统,您会接受吗?”爱因斯坦坚决地说:“不会接受,我当不了总统。”

刚放下电话,以色列驻华盛顿大使又打来了,他问道:“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本·古里安阁下的指示,想问您一下,如果提名您当总统候选人,您愿意接受吗?”爱因斯坦依然拒绝:“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

大使接着劝说道:“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曾经是一名教授,您肯定也能胜任的。”爱因斯坦显然很了解自己的这位总统朋友,他说:“哦,不一样,魏茨曼和我是不一样的。他能胜任,而我不能。”

后来,爱因斯坦又在报纸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他说:“我的一生都在同客观世界打交道,因而缺乏天生的才智,又缺乏处理行政事务的经验和公正地对待他人的美德。所以,我不适合这个职位······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爱因斯坦是犹太人,能够当上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的总统,是一件多么荣幸的事啊!但是,爱因斯坦却出乎意料地拒绝了这一邀请,放弃出任以色列总统。这件事上,爱因斯坦选择了最合适自己的道路。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始终专注于科学研究,致力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999年,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2009年10月4日,诺贝尔基金会评选“1921年物理学奖得主”爱因斯坦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其他两位分别是1964年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以及1979年和平奖得主德兰修女。

试想一下,如果爱因斯坦选择了去当以色列总统,以他并不擅长的政治手段,想来不会在政界有太高的成就,世界上也会因此少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麦穗理论启示我们,要能认识到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要能善于发展自己的长处,在面临选择时,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选项,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独特的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麦穗理论:不求最好,只求最适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bp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