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一种精神的传承——《无问西东》有感

一种精神的传承——《无问西东》有感

作者: 知秋阁 | 来源:发表于2018-01-23 17:10 被阅读0次
    一种精神的传承——《无问西东》有感

          电影《无问西东》据说是清华大学为了纪念百年校庆而拍摄的献礼影片。影片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清华学子的面临的时局和他们的人生选择。

            吴岭澜是20世纪20年代民国时期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文科极为出色,理科非常糟糕,然而他却并不希望转读文科,而想继续勉为其难攻读实科,因为当时最好的学生都会选择读实科。他说不清为什么读书,只知道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不用管学的是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一种踏实。而梅贻琦老师对他说,把自己交给繁忙,得到的只是麻木的踏实,但丧失却了真实,引导他要忠于内心。

            30年代的学生沈光耀是抗战中随迁到西南联大的一名富家子弟,无论身世、相貌、学业还是品格,都格外出众,是个戴着完美光环的优等生。目睹日军空袭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即便家训在耳,母亲反对,他亦违背了对母亲的承诺,中断了学业,放弃了前程,投笔从戎加入了空军。每次执行任务后,他总会特意绕道给一群孤儿空投食物。在最后的空战中,为了避免日军炮火给战友带来更大的伤害,他毅然决然地驾着受伤的战机撞上了向战友射击的日军战舰。他坚信,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60年代初的陈鹏,是当年沈光耀当年用空投的食物挽救的一群孤儿中的一个。清华毕业后,他满怀心痛救活了在批斗被打得奄奄一息的心爱的姑娘王敏佳,把她安置在自己云南的家乡,忍着对心爱的人的满腔牵挂和思念,远赴西北,投身到中国原子弹研制的事业中。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陈鹏带着满身疲惫和满腔思念回到家乡去找心上人时,那里已经人去楼空了。而他俩的好朋友李想,为了实现支边的心愿,在王敏佳蒙难的时候,选择了逃避和退缩,背叛了友情。虽保全了自己,他却背负了巨大的良心折磨,直到最终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张果果父母的生存,完成了良心的自我救赎。

            当代的职场精英张果果被裹挟在尔虞我诈的职场争战中,成为利益之争的牺牲品。他对四胞胎家庭的好心救助,也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时之间,他陷于彷徨,不知何去何从。张果果的父母告诉他听从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让感到快乐和开心的事情。张果果凭着本心,回绝了Robert要自己帮他踢走自己前上司David的请求,尽管David曾经背信弃义牺牲了他。他尽己之力继续资助四胞胎家庭,而四胞胎的母亲把精心制作的四只胎毛笔送给了张果果,以他们的方式表达他们全家对他的感恩与敬重。

            这四个故事貌似互不相干,却又隔空呼应。而贯穿于这四个故事之中的,便是一种精神。那就是,要遵从内心,从容而笃定。

            当梅贻琦对吴岭澜说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时;当空袭来临,已经成长为教授的吴岭澜向沈光耀说“学生不走教师怎么能走”,在空袭中的山洞中给学生们上课教导学生“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时;当一身素衣的沈母手捧儿子沈光耀绘着死于空袭的孩童的画作上写着“妈妈,对不起”,而他当初跪在母亲面前背诵家训向母亲承诺不去当兵的画面犹在眼前时;当陈鹏指责李想“你怪她不对你真实,可你给她真实的力量了吗”时;当四胞胎之家恳请张果果为四个孩子起名,送给他精心制作的四只胎毛笔时……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被这些细节打动,内心被这些细节中贯穿的一种精神融化,而这种求真的精神便也润物细无声地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之中,不着痕迹地影响着我们。

            清华在百年校庆之际推出这样一部影片,告诉世人,高校最重要的,是对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人格的养成和精神的传承。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在追求利益时效至上的时代,在大学被各种排行各种评审裹挟得越来越心浮气躁的时代,在关注大学各项指标的同时,高校更应该关注的,是大学的人文精神和情怀。作为一名清华学子,亦应胸怀天下,着眼苍生。

            影片的片名《无问西东》,出自清华大学校歌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所谓“立德立言”,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立德立言”,便是做品德修养完美的人,做独到而卓越的学问。而“无问西东”则是说立德立言要超出传统的东西学之上,取得世界级的成果,抒发了清华学子要在各个领域中做出不朽建树的情怀。(影片将“无问西东”的意义诠释为:遵从内心的选择,不去衡量利害,不去计较得失。从这个角度而言,影片“无问西东”四个字的立意与清华校歌中原有的意思是有所偏离的。但整个影片中强调注重精神这个层面是可取的,虽然此精神非彼精神。)

            与此同时,想起了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公”就是要有为公牺牲的精神,“能”就是要有为公服务的能力,“允公允能”就是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并当为公奋斗终身。而“日新月异”是每天每月都要进步,要有不断的进取心,走在时代的前面。张伯苓先生主张,南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应是独善其身的白面书生,而应是要培养有改造国家改造社会为人民谋福利的能力之“干才”。张伯苓教导南开的学生,要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那个年代从南开学校出来的人,无一不带有南开精神的烙印。

            一所大学的精神,便是这个大学的灵魂,影响着、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根植于他们的内心,不断传播开来,发扬光大。

            这种精神的传承,也同样渗透在家庭的教育中。

            当沈光耀的母亲对儿子说:“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当张果果的父母对张果果说,不奢求他有多大的成就,只希望他能够去做自己让感到快乐和开心的事情,亦使我想到奶奶离世时留下的遗言:“不求大富大贵,要做真正的人。”

            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人生阅历,但他们都用家训和自己的人生感悟告诫我们,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人生幻光,真正重要的是要做堂堂正正的人,做真正的自己,过真正想要的生活。这种家传的理念,也会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根植于我们每个后代的内心。

            每一个不同的时代,都会面临不同的考验。在世俗、生死、名禄和利益面前,能够坚守初心,不畏放弃前程和荣华,不畏付出任何代价,不畏承受各种牺牲,这份从容与笃定,便是一种精神。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种精神的传承——《无问西东》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cr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