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社会心理学》模块19:有人陪着不孤独

《社会心理学》模块19:有人陪着不孤独

作者: 曹门霞客行 | 来源:发表于2018-01-22 19:31 被阅读38次
    文/曹门霞客行

    去个体化:社会助长实验表明群体能引发人们的唤醒状态。社会懈怠试验表明群体会分散责任。

    一旦唤醒和责任分散结合到一起,常规的约束就会变小,后果可能令人震惊。从轻微的失态(在大餐厅里扔食物、怒骂裁判、在摇滚音乐会上尖叫)到冲动性到自我满足(集群破坏公物、纵酒狂欢、偷窃),甚至具有破坏性到社会暴力(警察暴力、暴动、死刑),人们都可能干的出来。

    什么环境会引起这种心理状态呢?

    1)群体规模:群体不仅能引发其成员的唤醒状态,也能使成员的身份模糊化。滥用私刑的暴徒组织会使得成员坚信自己不可能遭到控诉,他们把自己的个体行为看作群体行为。

    当群体人数越多时,成员约有可能失去较多的自我意识,更乐于做坏事,比如怂恿跳楼者等。

    2)身体匿名性:身体匿名性,比如美国3k党人身着白色的服装,如幽灵般、原始部落在脸上涂迷彩、球迷对自己进行装饰、纹身、网络匿名、开着敞篷车和非敞篷车等,都可能让人释放最邪恶的冲动。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身体匿名都产生不好的结果,如果让实验者穿上护士服,实验者可能对被电击对象更加温和。

    匿名性使人们对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从而更容易对情景线索做出回应,无论线索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3)唤起和分心活动:群体表现出攻击性之前常常会发生一些较小的引发人们唤醒状态或者分散其注意力的事件。集体喊叫、高歌、鼓掌或者舞蹈,既可以令人们热情似火,又能减少其自我意识。

    当人们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出同样的行为时,会对自己做出冲动性的举动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愉悦感。而且,冲动性的集体行为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还有一些事后,我们会主动寻找去个体化的群体体验,如跳舞、宗教体验和群体交流等,从中我们能体验到强烈的积极情感以及与他人亲密无间的关系。

    4)弱化自我意识:能弱化自我意识的群体经历通常能分离个体的行为和态度。自我意识的人,以站在镜子或者摄像机面前的人为例,会表现出更加的自控,这时他们的行为也能清晰的反映他们的态度。

    自我意识强的人也不太可能做出欺骗行为,那些一直坚信自己是独立而与众不同的人也不太可能做出欺骗行为。喝酒之类的情景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意识,从而增强个体的去个性化。

    能够增强自我意识的情景,比如镜子和相机,小城镇的居住环境,明亮的光线,醒目的姓名标签,凝神静思,个性化的着装和房屋等都可以减弱个体的去个性化。

    作为父母,在孩子参加聚会时,最好的忠告就是:“玩得开心,还有记住你的身份”,享受快乐的同时,保持自己的自我意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模块19:有人陪着不孤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cr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