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中华人文始祖,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黄帝虽以统一中华、开智化民的伟绩载入史册,但现今全国遗存可考的祀庙并不多(史载13处,现存有名的5处)。而在鹿邑县城东北18里处,却有一座轩辕黄帝庙,曾与庙中的一棵千年银杏树(俗称白果树,下同)远近闻名,香火旺盛,千年不绝。可惜后因战火天灾被毁,只余千年古树守护至今。
本世纪初,文物部门在文物普查时,在白果树附近发现一无名遗存,后命名后吴楼文化遗址,并于2008年9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笔者通过调查了解,认为该遗址为古轩辕黄帝庙(以下简称黄帝庙)之重要遗存。现考证情况如下:
一、简介
1、轩辕黄帝庙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又是被尊为早期道教的教主和道教中炼丹得道成仙的仙人,其双重身份决定了轩辕黄帝与道教的紧密相连。
鹿邑的这座黄帝庙就曾是一座道教宫观,又名披发老祖庙、祖师庙,位于孙营行政村东,白果树南,建于何时已无可考。
据鹿邑县志记载和当地民间传说,庙为百姓纪念黄帝用白果枝“一画开河”浚通谷水(今惠济河)而建。后与黄帝随手插地的白果枝长成的大树同被乡民感恩祭祀,与千年白果树同成为方圆数百里著名圣迹景点,引得豫东、苏西、鲁南、皖北方圆数百里信众朝拜供奉。后因战火天灾,最终在上世纪中后期毁坏殆尽。
2、后吴楼文化遗址
遗址位于鹿邑县涡北镇孙营行政村后吴楼自然村西,原为一土岗,面积近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左右,时出土有灰布纹瓦、小砖以及白釉、黒釉、黄绿釉瓷碗、罐、瓶等。保护范围:向东、西、北各280米,向南260米;建设控制地带:东、西、南、北各50米。
遗址在2008年文物普查勘探时,多被民房等建筑物覆盖,土岗近无,面目全非,已难知原状为何物。
参考图:栾台遗址
二、论证
根据鹿邑县志记载,按照田野考古结论,结合当地民间传说,笔者认为后吴楼文化遗址是为轩辕黄帝庙遗存,证据有以下几点:
1、遗址与树和庙的时间、地理对证关系
以白果树龄分析。排除神话传说,以东汉初年(公元25年)刘秀遣董宣植白果树为参考,该树距今已有1994年树龄;再以全国著名的9棵千年白果树树状为参照(根据各地提供的百科词条为准),排名第一的鹿邑白果树树龄至少不低于1500-1600年以上(见《网红千年银杏树,鹿邑白果数第一》),千年之前的白果树足以引起笃信神明的先民祭祀。
以祭祀起始时间分析。根据以上推论,先有白果树后才有祭祀应无纷疑。白果树位于后吴楼遗址北260米,古人以北为上,以南为下,白果树在吴楼遗址(黄帝庙)北,符合传统祭祀礼制和祭祀格局。
以坐落方位分析。通过谷歌地球鸟瞰不难发现,惠济河-白果树-黄帝庙-后吴楼文化遗址,彼此相距约150-260米,面积500余亩,相联密切,实为一个有机整体,足以佐证黄帝庙规模及盛状。
2、遗址与人证、物证的印证关系。
黄帝庙今虽微存,但一直未湮灭在历史记忆中,各种证据证明其存在且辉煌的过去。
白果树遗存。据孙营村退休教师孙长义等村民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白果树前仍残存三间破庙,庙前立有一高约五尺古钟,上铸铭文“大唐贞观”云云,是为黄帝庙珍贵遗存和最有力的证据,可惜古钟于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期间惨遭熔化。
后吴楼遗址。通过走访后吴楼、孙营等村七十岁以上村民,均记得同在世纪五十年代,该遗址仍有大型夯土堆,高一丈多许,周长约100余米,疑为古代建筑殿基。后夯土堆在农业生产中被村集体统一铲平取土,经近千人20余天挖掘,高台荡然无存。今遗址虽难断代,但根据出土器物推论,夯土堆上最晚有宋元之前古人生活遗存。
参考图:栾台遗址古庙别称。黄帝庙在鹿邑民间又称披发老祖庙、祖师庙,此称应为混淆之说。在道教神话体系中,披发老祖指的是真武大帝,黄帝庙有此别称,或因黄帝庙起名在前,道教兴起后在此基础上又祀立真武大帝之位,又因真武大帝与黄帝的形象有几分相似,年长日久庙称可能被老百姓混为一体了,但也从侧面证实了此处遗留的古迹皆为道教建筑。
真武大帝,又称披发老祖、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
综上,通过对遗址时间、地理、方位、祭祀、格局等关系的考查论证,后吴楼文化遗址是为黄帝庙遗存应无疑。
三、建议
1、黄帝庙与问礼宫之间的正本清源
2016年,为保护千年白果树,提升老子故里文化旅游产业,有关部门在白果树附近规划建设“问礼宫”项目,以纪念孔子于白果树下问礼于老子。此说有待商榷,史载孔子问礼处一直在鹿邑县城东隅,而白果树周边并无有关老子的传说与遗存。经过调查,此白果树下问礼之说肇始于近年涡北一民间巫祝说法,纯属一人之言以讹传讹之。
2、遗址保护与黄帝庙修复的探讨
关于遗址保护。作为黄帝庙主要遗存的后吴楼遗址,虽在2008年就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因保护不力,所划定的保护范围,甚至建设控制地带已全部被民房侵占,宝贵的文物遗产即将消失殆尽。
黄帝庙复建设想图关于黄帝庙修复。对于恢复修建古建遗迹近年来一直很有争议,去年笔者在网文中介绍黄帝庙时就遇到许多反对复建之声,有的认为人造景点劳民伤财无意义,有的认为建的再好也不会比新郑黄帝故里有名,根本吸引不了人来参观消费。
对此意见,仁者见仁,不多评论,借此只想谈几点个人看法:
1、轩辕黄帝虽为中华人文始祖和本土道教始祖,但在全国现存的祀庙并不多,与遍地神佛相比,实与国人敬天崇祖之传统不相符。黄帝庙作为祭祖之场所,具有感恩先贤文化认同重大意义,无论修复还是新建都是一种精神继承的表现,理不应与一般文旅项目一样等同视之。
2、鹿邑既然有着全国为数不多的黄帝庙遗址,是难得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平台,理不应与一般文旅项目一样等同视之。
3、鹿邑是老子故里,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古称“黄老之术”,黄帝与老子被道家共尊,文化意义非凡,理不应与一般文旅项目一样等同视之。
4、鹿邑虽距新郑黄帝故里只有200多公里,但也有黄帝文化的区域优势(现河南东部,乃至山东、江苏、安徽均无一座黄帝庙存世),在抓紧做好文物保护的同时,将黄帝庙的文化重建和旅游开发纳入到未来文旅规划中,为鹿邑增添一个新的人文景点,理不应与一般文旅项目一样等同视之。
退一步讲,哪怕将所谓的“问礼宫”奉上黄帝像,也算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一种尊重——无论是历史遗存或是恢复重建的,毕竟都是代表了华夏儿女对人文始祖黄帝的崇敬与缅怀。
总比杜撰一个虚假故事忽悠外地人好一点。
注:本文只是对鹿邑黄帝庙做一考证,若认为建庙之处就是故里所在——有“抢”名人故里之嫌,只能姑且笑之。
附:1、《黄帝庙与白果树的传说》
2、《全国轩辕黄帝庙分布情况》
附件:
黄帝庙与白果树的传说
鹿邑轩辕黄帝庙历史悠久,是为先人感恩当年黄帝一划成河救苍生而建。
相传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统一华夏后巡视九州,来到中原与东夷交汇处的今豫东鹿邑,见谷水(今惠济河)因黄河改道导致河道阻塞,河水泛滥成灾,百姓深受其苦。黄帝怜悯施法,用随身的一根白果枝杖在平地上划出一沟痕。沟痕忽暴增变大,瞬时成为一条东西长二十里、下深丈三、面宽三十余丈(今约长十公里、深十米、宽约百米)之大河,于两河口处(今天鹿邑太清镇蒋营村北)将阻塞之水引至涡河。
事毕,黄帝将白果枝随手插在河岸,继续东巡而去,遗白果树枝伫立河岸,受天地之气神灵护佑河水滋润,遂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至2500年后东周时期,白果已成六人合抱之木。
当地百姓为感念始祖恩泽,自发在白果树周野建庙以祀之,引得豫东、苏西、鲁南、皖北方圆数百里信众朝拜供奉,香火旺盛,千年不绝。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刘秀被追杀之惠济河畔,因避难白果树,树遭莽兵焚枯。光武立帝后感念救命之恩,遣洛阳令董宣复育雏树,修复黄帝庙。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称帝不久,乘舟经谷水回谯郡(今安徽亳州)省亲,感念华佗献白果叶医治父疾之事,为报答神树以显孝心,遂弃舟登岸感恩拜谢,并当场下旨由朝廷拨付专款由郡县官员负责扩建黄帝庙。
隋唐间,时鹿邑乡民——魏征、鲁氏二兄弟于庙前树下聚义,罗成、尉迟、叔宝等好汉闻之汇聚习武演兵,共商大业。后众英雄聚义瓦岗追随太宗遂功名垂世。太宗尊老子祖时,感念鹿邑聚众诸将战功,旨覆黄帝金身,再现恢弘。至此庙况规模大增,庙产百余亩,盛达巅峰。
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幸鹿邑,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后又至谷水畔拜祀了黄帝庙。又玄宗李隆基曾两度亲渴老子庙,并于开元十三年(725年)拜谒黄帝庙。
惜唐末兵乱,黄帝庙与南10里的太清宫同焚,后虽经重修再难现往日辉煌,几后历经战乱,终于明末毁于战火,唯存白果树不但幸免于难,更似有神佑,随历经风霜刀兵,仍枝叶繁茂,郁郁千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