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读浪潮之巅-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规律的记录文,觉得写的很好,就做个记录。
1、摩尔定律
是由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戈登·摩尔博士提出的。早在1965年,他就提出,至多在十年内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会每两年翻一番,后来大家把这个周期缩短到18个月。
集成度:集成电路芯片内集成的晶体管的数量。
现在,每18个月,计算机等IT产品的性能会翻一番,或者说相同性能的计算机等IT产品,每18个月价钱会降一半。
乍一看,这个发展速度令人难以置信,但几十年来,IT行业始终遵循着摩尔定律预测的速度发展。
虽然摩尔博士最初也只认为IT领域可以按这么高的速度发展十年,但事实上。二战结束至今,IT领域的技术进步一直是每一到两年翻一番,至今看不到停下来的迹象。
1.1 摩尔定律主导着 IT 行业的发展
① 首先,为了不断提升芯片性能,IT 公司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下一代产品的开发。这就要求 IT 公司必须在研发上投诉大量的资金,这使得每个产品的市场都不会有太多的竞争者。在美国主要的 IT 市场大都只有一大一小两个主要竞争者。比如在计算机处理器芯片方面,只有英特尔和 AMD 两家;在手机处理器方面,只有高通、三星、苹果和华为旗下的海思这几家且后两家只自用并不外卖,而他们使用的都还是 ARM 公司设计好的系统结构。
② 其次,由于有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应用会不断涌现。比如,20 多年前将高清晰度的电影(1920✖️1080分辨率)数字化的计算量连 IBM 的大型机也无法胜任。现在,一台笔记本大小的索尼游戏机就可以做到,而新一代的电视机则能播放4k的视频节目了。这就为一些新兴公司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比如,在2000年前,不会有人想办一家 YouTube 这样的公司,因为那时网络的速度无法满足在网上看录像的要求,而现在 YouTube 已经融入很多人的生活。
③ 摩尔定律使得各个公司现在的研发必须针对多年后的市场。在 Google 内部,每一次基础架构的升级,都要按照目前计算能力和存储的十倍来设计,因为达到那个水平不过是三四年的时间,这是传统行业无法想象的。
2、安迪—比尔定律
即“比尔要拿走安迪所给的”。
安迪是指英特尔公司已故的带有传奇色彩的 CEO 安迪 · 格鲁夫,比尔就是大家熟知的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
在过去的40年里,英特尔处理器的速度每18个月翻一番,计算机内存和硬盘的容量则以飞快的速度增长。但是微软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却越来越慢,也越做越大。所以,现在的计算机比着之前快了很多,但是软件的运行速度还是和之前差不多。
虽然用户很反感新的软件把硬件提升带来的好处全部用光了,但是在 IT 领域,各个硬件厂商恰恰是靠软件开发商用光自己提供的硬件资源得以生存的。
基本综合来看,个人电脑的整个生态链是这样的: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全部好处,迫使用户更新机器,让惠普和戴尔等公司受益,而这些 PC 厂商再向英特尔等半导体公司订购新的芯片,同时向希捷等外设厂商购买新的外设。在这中间各家的利润先后得到相应的提升,股价也随着增长。各个硬件半导体和外设公司再将利润投入研发,按照摩尔定律预定的速度,提升硬件性能,为微软下一步更新软件吃掉硬件性能做准备。
华尔街的投资者都知道,如果微软的开发速度比预期的慢,软件的业绩也不好,那么就一定不能买英特尔等公司的股票。可见,买股票还是要纵观全局的。
3、反摩尔定律
谷歌的前 CEO 埃里克·施密特在一次采访中指出,如果你反过来看摩尔定律,一个 IT 公司如果今天和 18 个月前卖掉的产品同样多,那么他的营业额要降一半。业界把它称为“反摩尔定律”。
可怕的是,同样的劳动,却只能得到一半的收入,这就逼着所有的硬件设备公司,都必须赶上摩尔定律规定的更新速度。所以,事实上这些硬件和设备生产商都活的非常辛苦。
因为摩尔定律给消费带来的一个希望是,如果我今天嫌计算机太贵买不起,那么我就等18个月就可以用一半的钱来买。硬件生产商基本上在一年半的时间能把硬件的研发成本回收,所以后面就会大幅降价,以卖出更多产品有更多受益,来投入新的性能更好的产品研发。
但还有一点是“安迪-摩尔定律”中所述的那样,人们更多的会因忍受不了使用性能而选择不等降价就会购买新产品。所以不会出现用户都等待降价在购买,这样就会导致 IT 像传统行业一样发展缓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