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像父母这些60、70年代的人而言
25岁已经算是晚婚晚育
对于如今的女孩而言
25岁还是个宝宝
这篇文章的情愫源于看了一个不成故事的故事。
@KY
回家过年,家里住了很多亲戚,“被迫”跟妈妈睡一个房间。从大学开始,在家里呆的时间就少之又少,难得有机会和妈妈聊天。那天晚上,心血来潮和她聊天到深夜,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她讲起自己的少女时代,讲起追她的男孩子,讲起爸爸如何死皮赖脸地把她追到手。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我出生之前,我才发现,原来妈妈在我生命中参与了这么久,而我却始终没有去了主动地参与她的生命,今晚的妈妈对我而言是如此神秘又充满魅力。
我想起,我妈妈生我的时候不满22岁,放在现在就是个大学在校生的年纪。虽然是在农村在长大,可因为在家里排行最小,也没吃过什么苦,自然家务活也不甚精通。
我两、三岁的时候(还基本不记事)过生日,那时候的生日比较简单,一个蛋糕、一桌菜足够了。
妈妈想给我做条鱼吃,因为吃鱼聪明,这大概是那一代父母对孩子最质朴的期待。
那时候做菜不像现在这般容易,可以在网上现学现卖,朋友圈里也没那么多高手。
结果就是鱼已经摆在案板上,妈妈不会弄,拿着菜刀和鱼对视了半个小时。
然后妈妈急得哭了,想必那条鱼要是能晚断气一会,看着此情此景,能笑出猪叫来。
几个来家里做客的朋友听见她在哭,赶紧过来看看,一边笑她,一边把鱼给做了,为我过了一个很可爱的生日。
后来,这个事情被妈妈的朋友们吐槽了二十年。每每他们跟我聊起这个事情,我都觉得那时的妈妈很可爱。
如今,我自己都已经过了妈妈当年的年纪,有时会不自觉地将两代人(姑且把我和90后算作一代,不胜感激)进行一些比较。
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爱情观、婚姻观、两性观,特别是如今的人,男男女女都一样,满脑子都是各种各样的规划、point、idea。
各种媒体上也充斥着对某些观念鸡血式的吹捧,相应的对一些传统认知则是妖魔化地贬低。
比如,如果问一个大龄女孩不婚的理由,可能会听到五彩斑斓的回答:男人不可靠、追男人不如追剧、经济基础问题、不想生孩子、不想生活按部就班、喜欢一个人等等等等。可以总结成一句话:没有准备好。
比如,我曾问过很多同龄的朋友,有了孩子之后,如果夫妻感情不好,是否会决定离婚?印象中应该是所有人都告诉我,绝对不会为了孩子而将就。
再比如,越来越多的人不想要孩子,理由各种各样,甚至有人告诉我:社会压力多大啊,孩子一出来就面对各种竞争,活着很累,还不如不生。
如果有机会对这个可怜的孩子解释,大概也只能说:你妈怕你出来有压力,就把你闷死在杜蕾斯里了。
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生活在媒体吹捧的和个人标榜的各种不可一世的观念原则里,实在让人觉得疲惫不堪。
我不想去讨论其中的对错,更不想让简单的情愫和婚恋甚至女权主义等喧嚣的话题扯上关系。只是想说,如今回过头看才发现,我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居然是一个不靠谱的小姑娘。
相对于我们这代人科学理智的规划和准备,妈妈当年在尚未准备的时候就仓促上阵,担当了作为母亲的责任,这或许更加值得尊重。
追求自己幸福而不会将就婚姻的年轻父母或许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但我也同样觉得,那些为了子女而努力将就婚姻,直到年华老去最终妥协和解的父辈们的婚姻,也值得尊重。
所以,我们应该致敬正在老去的父母们,他们在我们面前没有谈论准备不准备,而是责无旁贷地把我们视为恩赐,这也许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正在丧失的品质。
文章收录于微信公众号:彪悍到底
欢迎关注,转载请注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