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龙归晚洞云犹湿,麝过春山草木香①。平生只会说人短,何不回头把己量②。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③。人贫志短,马瘦毛长④。
【校注】:①麝:有版本作“鹿”。语出晚唐许浑《题崔处士山居》:“龙归晓洞云犹湿,麝过春山草木香”。②说人短:有版本作“量人短”,意近;把己量:有版本作“把自量”,同义。③如不及:担心赶不上;探汤:用手试探沸水。语出《论语·季氏》:“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又见宋代释智圆《病起自叙》:“见恶如探汤,见善如不及。湛湛无生源,深浅当自挹”。④贫:有版本作“穷”,同义。语出《五灯会元卷十九·五祖法演禅师》:“为什么对面不相识,师曰:‘且喜到来’,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师曰:‘人贫智短,马瘦毛长’”。
【译文】:龙晚上回归洞穴穿过的云彩带着润湿,麝春天奔走山峦路过的草木染上香味。平常只会指责他人短处,为啥不去回眸自己过往。看见优秀担心学习不了,见到丑恶好似手探沸水。人处困境往往少了志向,马儿瘦了常常皮毛见长。
【夕得】:在历史长河中,人生一世如草木一秋,给后人留点什么,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平头百姓考虑的是给子孙授些生存之道,留些家庭财产;大人物们则以立德、立功、立言(俗称“三不巧”)为座右铭,或建功立业,或著书立说,以图“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至于那“声名”是百世流芳,还是万年遗臭得由历史说了算。所以人在当世,该有“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的胸怀。
“无愧天地”就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能让人刚正不阿,率先垂范;宽以待人,能让人和衷共济、共图大业。《后汉书》记载:山东昌邑县令王密为荆州刺史杨震提拔。后王密听说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要路过昌邑,于是备足重金在夜间到杨震下榻的驿站拜访。杨震见状说你我老朋友了,我了解你,你可不了解我啊,你何必这么做。王密说三更半夜没人知道的。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没人知道?”王密愧疚地走了。杨震为官十分清廉,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着想趁有权置办些家业,可杨震说:“后人能称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不是更好吗,这也是十分丰厚的家产呀”!汉代刘向《说苑》中还有一则“楚庄王绝缨”的故事:楚庄王与群臣喝酒,到高潮时突然灯灭了,黑暗中有人扯了下楚庄王爱妾的衣裳,楚庄王爱妾则扯下了那人的顶翎(官帽上的红缨),对楚庄王说:“刚才黑暗中,有人拉了我的衣裳,我扯掉了他的顶翎,点亮后看看是那位。”楚庄王说:“我请人喝酒,客人醉后失态,我怎能为了你而侮辱他们?”于是对旁边的人说曰:“今天我们喝酒,顶翎还在的肯定没喝够。”于是官员们趁黑纷纷扯掉顶翎,尽兴而归。过了三年,晋楚两军交战,有个人一直冲锋在前,五个回合下来,打退了敌军,最终取得胜利。楚庄王觉得很奇怪就问道:“我才疏德浅,又不曾给你特别照顾,你为啥这样拼死杀敌呀?”那人回答说:“我是个该死的人呀,当年醉后失礼,您不但掩护还不杀我;我一直想报答你的不杀之恩,即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我就是那晚被你爱妾扯掉顶翎的人呀。”此战之后楚国日益强大起来。杨震、楚庄王也分别因之而留名史册。
“无愧天地”就要见贤思齐,见恶远避。《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讲的就是“见贤思齐”的故事。据说孟子小时候和母亲住在一个离坟墓不远的地方,孟子经常玩一些与墓相关的游戏,孟母看到后说:“这可不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呀。”于是把家搬到了街市边,此后孟子就常常学街上生意人吆喝卖买。孟母看后又说:“这还是不适宜我们居住呀。”于是她又把家迁到了学校旁边。此后孟子就学起祭祀和宾主礼仪来。孟母见了就说:“这才是我家儿子该呆的地方”。孟子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与孟母三次搬家,为孟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密不可分,孟子也因此耳濡目染、见贤思齐。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自我约束,见善思齐、见恶远避是自我提升。两者都是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有了这样的修养,成就一番事业,实现“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人生目标也就成为了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