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无恶即善

无恶即善

作者: 文字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23-06-27 06:18 被阅读0次

黄勉叔问:“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的,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先生曰:“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无善无恶心之体,这是心学的基本判定。就是说,心的本身是没有善恶的,这种没有善恶的心之本体就叫作“至善”。这里先生用了一个很精妙的比喻,他说,如果你的心底已经是廓然大公的至善了,你还要去思善,那就相当于在太阳光里面添了一盏灯,没必要,很可笑。这个很可笑的状态,就是很多吃斋念佛的人想不明白的地方。他们一直在心里默念“我要行善,我要行善……”结果丢失了原则,泯灭了判断力,反倒成了恶。还有很多女孩子在谈恋爱的时候,为这份感情倾注了很多让她自己感动的心血,自以为是为对方好,然而这不是善,因为你给对方带来了压力。她们的执念,包含着要对方对等付出的潜在要求,所以这是恶。

这里就要说一下心学和佛道两家的核心区别。道家讲虚无,佛家讲性空,教人脱离了人伦,去参禅打坐,去六根清净。心学不然,它承认人的正常亲情,它认为追求事业的社会活动都是正常的,是包含在这个“至善”概念里的。这样一下子就消除了个人修为和日常生活的对立感。

学生问阳明先生,我把门口这棵草除了,这是善是恶?按照佛家的说法那就是恶,但是阳明先生说,如果你觉得草妨碍你了,你把它除去也无妨;如果它不妨碍你,那你留着它也无妨,只要听从你的良知的指引就可以了。注意,关键是后面这一句,先生说不管是除还是不除,你这个念头起了,然后你做了,这件事就完了。如果你心里一直想着“我要斩草除根,差一棵没除掉都不行”,你心有挂念,这就是恶。看明白了吗,这就是心学的善恶观。只要是发自本心的,出自良知的,随它行去就是至善。加上一点点私意就是恶。不管这个私意你认为是善还是恶,它都是恶。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屠夫,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杀猪。在佛家眼里,这就是杀生,就是恶行。但是从心学的视角来看,这个屠夫只要不是在滥杀或者抱有仇恨之心去杀戮,那他就是在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这就没什么好谴责的。

相关文章

  • 20170727传习录学习心得 薛侃录1

    薛侃去花间草时,问及善恶。先生说:“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圣人无善...

  • 格物

    阳明先生:“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善恶全不在物,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

  • 王阳明心学的领悟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人心即天理,生而有之,天理自...

  • 25的生命

    年纪轻轻便信了佛。 无即有,恶即善。

  • 读书笔记-阳明心学

    引言: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学历史渊源 儒家 孔子之后分六家,即: ...

  • 善与恶

    王阳明的心学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真实的社会关系很少能用非善即...

  • 咏怀(十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学四决圣人言,知行合一躯前行。 吾即吾天御万...

  • 2018-12-12《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读后感

    王阳明先生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即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

  • 阳明四句教(转载)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一句话即体,告诉...

  • 2022.12.29随想录:关于善恶

    人心本无善无恶。 保持本心最是要紧。心无善则无所求,心无恶则无所惧。 知人之心有善有恶,那是智慧。 知善善,知恶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恶即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gg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