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关钱、时间和注意力做一个重要性排名,你会怎么选呢?
回想一下,你是否有过这类情景:
你正在用电脑仔细阅读一篇对自己有明确目标的文章,突然在屏幕的右侧出现一些自己稍微感兴趣但是和目前的目标没什么关系的内容,你欣然的点开,看的不亦乐乎,看完一篇还有一篇……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很久,晃过神来,才发现该去看的还没有看完……
工作平淡,时而也想突破一下目前的局限性,随之也加了一些觉得有用的公众号、相关的微信群,对其推送的内容都想一一把握,生怕漏了什么,尽管你目前有本该做的事情。
你喜欢看篮球,也有自己喜欢的球星,但是你总会时不时的点开关于该球员、球员所在的队的一些咨询,正经的、八卦的,反正能消磨自己的一些时间,也能让自己乐呵乐呵。同时,当该球员的球队遭遇连败时,你会火急火燎的一直关心动态,你会替他着想该如何做……
你的工作量很饱和,你没有时间刷手机、看新闻,如果有,也逃避不了上述的类型。一天下来,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一个舒服的葛优躺干着让自己无限放松的事情。第二天依旧如此。然而,你总是想不起昨天到底做了些什么,如果再想一想哪些对自己有用,这个真的没有。
你应该能想到,有一种盈利模式,把海量的、廉价的注意力(人)集中起来,再高价卖出。有一些公众号不就这么吸粉的吗?你的注意力都被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趋势新闻”、“技能提升”、“人生感慨”等等新闻所占据,也正是因为你的存在和无数个“你”的关注,他们把你的注意力无情的收割,变相的变成了他们的财富。你看完之后,他们把钱挣了;而你却收获甚微或者什么都没有。
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棉花糖实验(StanfordMarshmallowExperiment)
是斯坦福大学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选择一样奖励(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巧克力等等),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直到实验者返回房间(通常为15分钟),得到相同的两个奖励。
在后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SAT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以及其他指标。然而现在有疑问提出,自制力,而非战略策划能力(strategicreasoning),是否是影响行为的因素之一。
因为短期享乐比长期收获有用多了。短期的享乐可能会带给你带来:
“安全感”,你关心大家都在关心的事,所以你觉得不会遗漏什么东西、不会吃亏,聊天的时候能聊到一起;
“归属感”,你的内心其实很空虚,你不会和自己独处。但是表象的一些东西能暂时填满空虚的内心;这些东西就像气泡,看起来有型有样,如果你的思考再深入一些,这些气泡都会消逝
“成就感”,基于以上两点,若能再发表一些“指导性”的言论,你的“成就感”不言而喻。
引号里的内容,都是自己骗自己。唯有将一切的所做所为落实到自己身上,才算是真的。
因此,你必须把最宝贵的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因为,你的一切价值,都是你的注意力的产出。
钱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再生,同时也是你注意力的一个附加产物;
时间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本质上不属于。在你能力尚浅之际,你必须出售自己的时间来应付生活。即使你对买你时间的对象很不满意,但是你没有办法,你还得吃饭啊。
所以,唯有自己的注意力,是最重要的。
那么具体把注意力放到自己什么地方呢?
成长——一切可以有积累效应的技能上、放在自己的真爱上、放在对整个社会有真正贡献的事情上去,然后基于充分的学习、磨练和思考。
到此,希望明白为什么整日的行程满满当当,但是没有什么收获。因为,满的,是时间;闲置的,是注意力。
不珍惜自己注意力的人,注定是贫穷的。因为终生被收割,终生不能产出有价值的东西,怎么可能变得富有?
所以,抽空了尽量向内看看自己,关注你自己兴趣、成长、喜怒哀乐,总之任何与自己相关的。
互联网的诞生,在物理概念上来讲,极大的降低了信息流通成本。然而,这时候真的让你生活更加丰富、美好,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这个问号,是需要用注意力慢慢解答的过程。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