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病,难受!
蒙头大睡,醒来已是夜晚,在满眼的黑里想这一切皆无意义,瞬间很是颓丧!
昨夜的梦里,又是撕扯,像幽灵般,终是不能放下!
当我开始写字的时候,我渴望得到救赎!
如同在无措里翻开一本书,期望得到安抚一样!
昨天的会上,昏昏沉沉,听领导念各项获奖名单,在邻座的热聊声中看完了《海鸥乔纳森》,抬头的那一刹那,发现会还没有结束,获奖人员还没念完,开始心疼领导的嗓子,开始心疼这一学期里此刻或静或动的坐在会场上的每一个人!
就像无数个过去里读任何一本书那样,合上《海鸥乔纳森》的那个片刻,看着蓝得沁心的封面,我竟无言失落,因为脑袋又是空空地一片白,什么都没有记住,甚至连乔纳森的全名都不记得。
对于自己的智商一直都是存疑的,当然记性也是。所以最受不了的就是别人言不由衷的夸赞,就像直挺挺扇在脸上的巴掌。
对于读书起先是因为无聊,因为日子实在太单调,因为生活实在太无趣,因为自己实在太没有欲望,读书可以打发时间。
后来读着读着,发现自己竟是如此白痴、浅薄,在阅读中去结识一些人,去触摸一些思想,去交换一些看法,去聆听一些声音,去看见一些的从未看见,如孩子样地好奇,打开一本书,犹如推开一扇又一扇虚掩的门,走进一个又一个新奇的世界。
如果说“好奇可以害死猫”,在阅读这件事中,我愿意成为那只被害死的猫。
因为太像个孩子,由着性子去读的方式虽极大地保持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但阅读中的任性也就决定着没有更深的发掘和更广的延展。
书在手中,有一种饱足的踏实,还有一种可以信任和依托的归属,更有一种相视无语却彼此懂得的如洽。
所以很多时候纵使时常合上便是忘记,但依然心甘情愿去一遍又一遍经历这种因忘记而生的失落和挫败感。
其实阅读也像恋爱,甜蜜夹杂着忧伤。偶尔会有莫名生出的愤慨、猜忌,最后又因再次的问候(打开)而叠生出更多的欢喜和明媚。
阅读会让你经历不只你这一世的生,你的思想会因这一次又一次不同的生而变得丰盈而厚实。你也会因为潮起潮落的世态而变得沉默、寂静、慈悲。
我把书铺堆在床上,每天睡在像垃圾场一样的床上,哪怕一天一本都不打开,心里也欢畅,这么多陌生的朋友在身边,夜也明亮。
最近在懒散地读《叶圣陶教育论集》《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月亮和六便士》《一个人的村庄》《沉思录》《瓦尔登湖》《于永正教育文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读书的方式和习惯,我很少在一个阶段集中去读一本书,都是几本一起,一直发展到现在,好几本起,拿起哪本是哪本。
我很少跟人讲自己读过什么书。
一来实在是羞愧,因为读过什么大多只是一个书名的印象,至于内容全都忘得一干二净,说起来真的会心虚;
二来读书实在是一个很私人的东西,我读过什么或者是正在读什么都是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
三来自己真的是没有读过什么书,清薄得很,虽读了几本,也是表面的皮毛而已,真不值得拿出来说辞。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一些名家产生过很多关于阅读的好奇。
他们都读过什么书?
他们是怎么读书?
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
也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追问:请他们推荐,向他们要书单……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名家们推荐的书有相当一部分我是读不懂的。
按理说,名家们推荐的都是好书,为什么自己读不懂呢?
究其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层次不够,根本达不到理解书的程度,就好比名家站在山顶告诉你:看呀看呀,风景真好!
而我只在山脚蜗爬,纵使脖子伸得再长看到的也只是一山的陡峭和满眼的土石。
十年前,好友就赠过我一本于永正老师的书,我是憋着气才读到三十页,就彻底地放下了。因为实在太平淡了,怎么可以有这么简单的方法这么简洁的语言,就像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
十年后,当我开始明白“大道至简”时,再读于老的书,居然是如此热爱,那些简单的语句,那些简易的方法都是启发,都是触动,都是浓的情深的爱的浅露轻讲。
所以要想读懂一本书,想要爱上一个人,你自己必须要经历一些时日的摸索穿行,要走一些夜路,要经历咬紧牙关不放弃的艰难,才可以听到文字背后的声音,才可以看到字里行间的脚印,才可以把这本书读得通透,把这个人爱得深沉!
再来说读书的方法。
有太多书来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而阅读也许真的是有些方法的,但我至今没有寻得一种方法可以提高我的阅读速度可以增强我的阅读能力。
但我知道,一味地寻求方法,一定是有问题的。
最好的方法一定是打开去读,从现在从此刻开始,因为“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一个是在十年前,一个就是在现在。”而阅读也同样。最好的方法也一定是最笨拙最朴素的。
另一个就是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一些具有神力的人,他们与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他们的记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眼界……
一定有天赋存在,很多时候我们要去相信“天道酬勤”,但也要正视“天生我才”,在阅读这件事上,真的有过目不忘,如果非得拿自己的平俗跟那些有天赋异禀的人来相提并论,说什么只要勤奋就可以做到,到头来苦闷郁积的还是自己。
说到底,又回到认识自我这件事,正视、接纳、相信自己,并心平气和地与这样的自己愉悦共处,用自己的速度去做好自己可以做好的每一件事,才是最终应该懂得并学会的道理。
此刻,觉得自己在发烧,脑袋像个铅球般沉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