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小黑瞎讲讲之科考

小黑瞎讲讲之科考

作者: 浪里黑条条 | 来源:发表于2017-06-17 06:29 被阅读0次

    现在既然高考开始,小黑便讲些高考之事,以免不接世,哈~哈~哈~

    隋唐以前,国家选拔官员一般是世卿世禄、军工制、客卿、食客等等,而民间人才所谓察举制,就是地方官员推举地方上“孝义有闻”、“德行有加”、“文才盖世”、“武略出众”的果敢忠毅人员,然后由政府部门择才任用。情况一久出现很多问题,许多有才能之士都被埋没,于是出现了允许士子投牒自进,就是只要有州府证明身份,可以参加由吏部组织的考试,以优等成绩来录用,这样就给了民间士子机会,出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场面。

    到了隋唐,科考制度逐步形成,已经有乡试、省试、会试的雏形,各州县选拔人才入京,逐级淘汰,选拔人才。这样在全社会的广泛选拔,扩大了统治基础,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士子的自信和热情,带来了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在端门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入,志得意满道:“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就是天下英雄都被我掌握了,而武则天女皇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开创“殿试”的制度。刚开始时制度严明,中进士的还是不多的,唐代时中进士的在赴完后世所谓琼林宴,当时叫探花宴。随后会去长安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像白居易那一次只不过十七人,所以白诗称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其实其时他已二十七岁,也不算小了,可见当时中举之难,而孟郊高中后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经过宋元后到明代,科举制度才基本完善。通俗讲最初的资格考试叫院试,各县级童生参加,考中即为生员,就是大家讲的秀才,然后三年一次省里考试叫乡试,必须是秀才才能参加,考上的就是举人了,因为都在秋天进行,所以又称秋闱,接着来年春天国家级考试,称会试,因为多是春季,所以称为春闱,入选者为贡士,贡士就是能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了,殿试分三甲,特别头甲只有三个:状元、榜眼、探花,这个大家应该都是知道的。公布于众时常以黄色纸张公示,故称金榜题名。与久旱甘雨,他乡故知,洞房花烛齐名,称之为人生四大乐事。

    自622年科举正式出现第一个状元至1904年的刘春霖,一千三百年共出现七百多个文武状元,那些年代读书人基本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因为不受年龄限制,有些人考了一辈子说不定仍是童生,所以爷爷与孙子、父子与儿子同科考试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考试内容起先是所谓帖经、墨义,帖经类似于现代的填空,墨义有些类似于问答题,后来逐步增加了诗词歌赋之类,为了防止作弊,古人采取了糊名,甚至眷录措施,因为事关国家选拔人才,贿考的罪名是很大的,其中清代雍正年间俞鸿图,因主持科考受贿,被判死刑,执行的尽然是腰斩,惨烈之极,据说他被斩两端后并没有马上死去,在地上用手指连写七个‘惨’字才慢慢死去,监斩官还是他的亲家,向皇帝禀告腰斩之惨,连雍正也听着动容,下旨废除腰斩,于是这位俞大人成为中国受腰斩的最后一人,这是题外话了。

    话题扯得太沉闷了,再讲些轻松些的,科考制度也曾造就出好多书呆子,有些考生超级看中忌讳,比方“落”涉及落第,那是万万讲不得的,传说有一书生带书童赶考,路上大风把他帽子吹落,书童大叫:“公子帽子落地了。”书生大怒:“这个必须叫及第,才能状元及第。”书童被骂后,帮他把帽子带上后又用布死死缠住,并道:“这回任你怎样,再难及第了,”书生被气个半死。

    清朝后期,科考已经沦为利禄所在,新试学校实行难以发展,因此由张之洞、袁世凯等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于是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被废除了。

    科考故事很多,且听小黑以后慢慢讲来。

    小黑瞎讲讲之科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黑瞎讲讲之科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jv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