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个好人,却让人痛苦。送给托马斯。
此书的受众,应该是面向主修大学文学史的美国学生。因此在读时,难以代入,读起来也痛苦。
如果是关于中国小说,估计接受度还能高点,毕竟熟悉的话题让人亲切。而通篇大量国外著名作家、小说,多数陌生,不是我所读过的知晓的。
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读外国文学最痛苦的是太多的名字了,而他们名字又太长。
托马斯的课,如果是引读水平,应该适合多数的我们。引读,应该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这个基础个人认为,一是认识不少字,二是知道什么是小说,三是在先前接受的教育中读过一些小说。
达到这一标准,引读入门就没有太多的问题。
而这书,不能算是引读,比作文学鉴赏可能更为准确吧。
鉴赏就是在多读之后,至少熟悉作家、风格、写作背景、小说类型、主题、情节之上,才能够有所鉴赏。
正如作家所说,对于初读小说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人物和情节,当对这些熟悉后,方才能够从小说里看出更多的东西。
那问题就是,现在多数人阅读的水准,可能读完一本小说后,几个主角的名字都似是而非,因此谁说的话,放在谁身上都没有问题,无法形成人物的形象构造。
而更多的人,可能中途换了个作者都不知晓,因为他们对作者文字风格,写人写故事方法看不出来。
在阅读上,任重道远吧。
上次看了个新闻,现在大热的小说,读起来的难度呈现下降态势,也就是大众对小说的接受度趋向于简单、易读。
然后有人去挖寻布克奖历来作品,难度在下降,和大热小说是一致的。
能否认为,我们的接受度在下降,对复杂语言、精妙句子、情节多线的阅读力,在下降。而更爱看能够快速刺激大脑兴奋的短句、短小说、短视频这些?
进一步,伴随着图像化的进步,是否文字真的会消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