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记卡之殇

作者: 三泊 | 来源:发表于2014-12-11 09:33 被阅读146次

    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相比银联刚刚打响的战场,可以用白热化来形容。不仅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还有外资银行,大大小小上千家对手,今年又首批了5家民营银行,一些觊觎银行已久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参与其中,例如腾讯参股的微众银行、阿里巴巴旗下蚂蚁小微金融参股的浙江网商银行。他们的加入,令竞争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残酷。

    借记卡作为传统的银行支付工具,可以说是零售客户使用银行服务的入口,办理银行业务之前,例如存钱、取钱、基金、理财、开通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等,几乎都要先办一张借记卡,可见借记卡业务对于银行的重要性,它是银行零售负债业务的主要来源。如果借记卡作为常用支付工具地位丧失,将对银行产生巨大的威胁。

    从产品的角度来说,借记卡具备原子和比特双重属性。首先借记卡是一张物理的卡片,它主要承载以下功能:一是交易介质,通过卡片上的磁条或芯片与交易设备进行机器交互,读取账号或写入数据,与后台账户建立连接;二是账户凭证,卡片上印有姓名、账号、有效期、CVN2码等重要的账户标识信息,在卡片没有被盗用的情况下,卡片配合密码验证交易默认为持卡人本人交易;三是权益凭证,在某些场合下,卡片本身可以作为持卡人享受权益的凭证,例如VIP贵宾通道、俱乐部身份凭证等。其次是比特属性,客户办理借记卡之后,银行后台会自动为客户开立一个活期结算账户,这是具有国内特色的服务,国外一般是客户先开立一个结算账户,然后根据需要可以选择借记卡或者支票作为日常支付工具。也就是说,如果不用借记卡,其实只需在银行开立一个结算账户就可以进行金融交易。由此可见,借记卡更多的是因为其卡片的原子属性而存在的,更多的是作为交易介质、账户凭证和权益凭证而存在的,但交易账户本身并不依赖于卡片。因此,将借记卡作为一个产品进行分析时,也主要从其卡片的原子属性入手。

    目前借记卡最常见的使用场景主要包括:柜台交易、ATM存取现和转账、自助服务终端充值缴费、POS机刷卡消费等。在这些场景下,借记卡主要起到交易介质和账户凭证的作用,即读取卡号、配合密码输入校验以表明持卡人身份。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深入应用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人们的交易习惯也在加速变化。前几年客户还经常抱怨网点排队长的问题,现在去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越来越少了,都纷纷使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进行交易,例如工商银行电子渠道交易量占比接近90%,不远的将来,绝大部分银行柜台、在行式ATM和自助服务终端的借记卡使用场景将被自动消解。此外,随着新的移动支付技术的出现,POS机消费刷卡坚守的阵地也将岌岌可危,例如微信去年开始推出的二维码(条码)支付,它既可以比特形态显示在电子屏幕上,也可以原子形态印刷在物理载体上,它既可以标识商品或服务,也可以标识银行账户,天然具备打通线上线下支付的能力。今年3月央行以安全性问题为由叫停了线下的条码(二维码)支付业务,此间的缘由不言自明,暗示了二维码支付巨大的潜在威胁。

    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未来十年的支付环境如何,以及用户如何去选择使用支付产品。首先,城市广域网全覆盖,乡村(除极少数偏远地区)移动通讯网络全覆盖,网速理论值达到1Gb/s以上,资费更加便宜,互联网可随时随地接入,永远在线,线上线下的区隔将消失,交易可在瞬间联机实时完成。其次,在这样的技术条件下,对于支付工具的选择,我们不难发现以下趋势:一是现金将极少使用;二是由于随时随地移动的需要,用户更倾向于通过统一的、最经常使用的移动信息终端(手机或其他可穿戴设备)完成近场和远程支付,该信息终端可同时承载多种支付工具;三是收单商户在支付工具选择上具有重要的话语权。

    在这些趋势之下,我们可以做出一些定性的判断:一、由于现金极少使用,ATM存取现的需求大大减少,借记卡作为交易介质的必要性降低;二、移动信息终端将成为统一的支付工具承载介质,借记卡的重要性和使用频率也将大大降低;三、收单商户将决定用户使用什么支付工具,并成为银联及第三方支付公司争夺的焦点,用卡营销和商圈建设将成为商业银行的竞争致胜的关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借记卡之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mn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