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数字银行
互联网金融之银行进化论(三):互联网对银行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之银行进化论(三):互联网对银行的影响

作者: 三泊 | 来源:发表于2015-01-19 16:46 被阅读182次

    上篇讲了互联网的本质特性,即互联网的一切都是比特流、互联网是节点网络、互联网容易产生网络效应。本篇我们来看看互联网给银行的商业模式带来哪些影响,主要从银行的产品服务和客户渠道两方面。

    商业银行最基础的业务,即存、贷、汇。最先受到互联网影响的是“汇”,也就是资金转移,如汇兑、支付,那我们就先从“汇”说起。汇兑,实际包括两个动作,先是汇出,然后兑入。商业银行其实是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如果收付款方在同一家银行,在电子化的系统中,就是两个账户一减一增就完了。如果是跨行,则需要通过人民银行的大额或小额支付系统转一下,才能完成。支付,本质也是从资金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只不过更多是在购买场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开始使用“支付宝”等线上第三方支付工具来网购支付,再后来还可以网上缴水电煤气费,给朋友汇款,给信用卡还款等等。作为线上支付产品,用户主要关心两个方面,一是方便,二是安全。第三方支付支持国内大部分银行发的银行卡,这点是有很大优势的,而且用起来挺方便,像缴水电煤气这样的事情不用再跑银行柜台了,跨行还信用卡账单也很简单,连手续费都省了,自然使用网银的次数也少了。安全方面,说到底是其实是用户的安全感,不可否认,初期用户会更信赖银行,但是第三方支付工具用的人多了,用的次数多了,习惯慢慢就养成了,安全感上的差别也就小了。

    再来看看线下支付,除了现金,我们主要是通过银行卡刷POS机支付,大部分POS机是银联的,银联作为转接机构来实现资金的结转。目前POS刷卡支付占线下支付90%以上。近两年移动支付开始火热起来,不仅人民银行在全国力推金融IC卡,互联网企业更是各种创新,比如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前不久,嘀嘀快的的打车补贴大战,想必大家都体验过了。烧钱圈用户上规模制造网络效应,历来是互联网公司的惯用手法。目前来看,二维码支付凭借微信和支付宝的庞大用户群,将成为移动支付中比较有潜力的方式,它模糊了线上和线下支付的界限,容易形成统一的支付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这也是腾讯、阿里砸钱打车市场的主要目的,习惯一旦形成,在很多生活服务消费场合,比如餐饮,用户可能优先使用手机扫码支付而放弃POS刷卡,银行的发卡量和刷卡手续费收入都将受到重大影响。如果在越来越多的支付场景下,银行的服务都不是最优选择的话,久而久之,银行作为支付通道的功能将被弱化,而成为一个只是存放钱的保管箱。

    如果能安安稳稳地做保管箱,其实也不算太坏,但这还不是最坏。在“余额宝”出世之前,利率市场化一直在循序进行中,只是商业银行近几年的骄人业绩让他们不太能感受到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经营压力。余额宝出来后,凭借支付宝庞大的用户规模,在8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规模就做到了5000亿。这5000亿的资金中的大部分,原来都是躺在银行账户上的活期存款——廉价资金。存款是银行的根基,根基要是动了,问题就大了。但存与不存,只能是用户说了算。用户把钱存在银行的理由是:一现金放家不安全只能在银行开立资金账户,二没有相对安全、流动性好、更高收益的投资渠道。余额宝、理财通出来之后,第二点理由被否定了,所以钱就从银行开始搬家了,银行作为保管箱的功能也被动摇了。余额宝们的兴起,受益于我国存款利率上限管理带来的套利空间,但它们无疑加速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商业银行无法逃避这个即将到来的现实,躺着吃利差的时代即将过去,只能利用当前这个缓冲期苦练内功加速做好准备,把第二点理由给足用户,守住存款底线。所以,余额宝对商业银行来说,也是个好事,让银行早点觉醒,提前准备。

    再来看贷款。商业银行从社会吸收了闲散资金,最终要把这些资金配置给信用良好的企业或个人。由于信息不对称,存贷双方很难相互发现,即便发现也很难就风险定价达成一致,银行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对风险进行甄别和管理,赚取存贷利差收益。银行在其中扮演的是融资中介,一方面是存款人的债务人,一方面又是贷款人的债权人,存款人和贷款人处于隔离状态,是一种间接融资。人民银行发布的2013年社会融资统计表显示,我国银行本外币贷款占比53.8%,而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两项之和占比为12.5%,可见间接融资还是占大头,而直接融资与发达国家相比比重偏低。

    互联网接入融资领域后,会对我国的社会融资结构产生影响。媒体炒得最热的莫过于P2P贷款。早期P2P贷款只是一个借贷方信息发布平台,平台方并不介入信用担保,在我国目前的个人信用状况下,投资人的风险其实是非常大的,借款方想要借到钱,只能是提高利率,这就注定这种模式规模做不大。后来P2P平台引入担保公司,并参与一些贷前调查工作,一定程度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与此同时投资标的的利率也降低了。这种模式也存在问题,一家没有资本约束的互联网公司在干银行的事,是在打政策的擦边球。再后来,有的平台干脆为投资人提供自动投资,把基金的活也干了,这就走的更远了。最近几个月媒体频繁报导P2P网贷倒闭的消息,也难怪百度李彦宏提“互联网金融,(跪)求监管”了。监管之后的P2P网贷,会是什么样呢?可能会发展成小贷公司卖小项目的平台,有点类似天猫。小贷公司负责找好项目——投资标的,每个项目缴纳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给平台方,平台方也计提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托管在银行。小贷公司负责评估项目风险并初步定价,平台方审核后确定最终定价,发布投资标的,并吸引投资人(买家)过来选择标的参与投资。参与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才能保证系统良性运作。另外一种网贷模式,是依托电商生态系统的网络贷款,比如阿里小贷。贷前主要依据电商平台的认证信息和交易数据来掌握商家的经营状况和评估信用额度 ,监控商家的交易状况和现金流,以及关停等措施来防范和控制违约风险。这种模式与银行的信贷基本一致,只是在贷前调查评估和风险调查方面,利用交易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风险并定价,以及更高的效率。这是一种更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模式。还有众筹模式,完全是直接融资,现在主要看到两种形式:股权众筹、预售众筹。前不久联合光伏通过众筹网站为深圳前海1MV的光伏电站项目发起众筹1000万,每份10万,最多100份,预计年收益率6%以上,而且电站运营一般20年以上,意味着回报是持续的。预售众筹则是设计生产方发布商品信息(未生产)向消费者发起预售,然后根据消费者的出资意愿决定是否生产,如果达到预定的筹资金额则开始生产并出售。众筹模式目前还有很多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变成非法集资,但是一旦在法律层面界定清楚,发展潜力很大,对银行的间接融资必定有所替代。此外,股票融资、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由于相对银行信贷融资成本低,嫁接互联网渠道的便利后,也可能对银行贷款产生替代效应。

    最后再来看下客户渠道。商业银行的客户获取主要是依托物理网点。按照我国的银行法规,企业和个人开立银行账户必须携带证件到网点开立,所以物理网点一直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获客渠道。而电话、网银、手机等电子渠道,主要是方便用户操作和使用的渠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样的情形也在发生变化。就在3月11日,中信银行联合微信和支付宝各发布一款数字网络信用卡产品,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事实上,金融IC卡早在去年就已经能实现空中发卡了,通过移动运营商的TSM平台把银行账户直接写入手机SIM。也就是说,以后开户也不用去银行网点了,物理网点的优势将被削弱,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渠道将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和互联网公司的重要战场。

    写于2014年3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互联网金融之银行进化论(三):互联网对银行的影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ch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