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电影《黑天鹅》

电影《黑天鹅》

作者: 策马扬鞭的女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3-18 20:04 被阅读0次
    绽放后的黑天鹅

    今天看了电影《黑天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影片中的人物都可看作是妮娜的不同人格类型:

    1)母亲,象征着被内化了的超道德感、权威;

    2)导演,又是权威、又是内心的智慧老人,引导着妮娜的成长,“战胜自己才能凤凰涅槃,化茧成蝶。”“自己才是自己表演的羁绊”;

    3)假想敌lily,是妮娜压抑了的本能愿望:性、自由。

    为了将妮娜内心的成长视觉化,电影里用了大量的隐喻性镜头:

    1. 母亲作画——是在画自己希望成为的女儿,在现实生活中,母亲也是在按照自己的愿望雕刻自己的女儿。

    2.一次次被自己抓破的脊背,指头流血——成长的觉醒,隐喻着妮娜决心破壳而出的自我,需要付出代价;

    3.一次次被妈妈剪掉指甲——隐喻着妈妈再次失去的恐惧心理(失去了丈夫和事业),阻挠妮娜自我的发展成长;

    4.粉红色的睡衣、外套、床单、满屋子的毛绒玩具都喻示着28岁的妮娜被妈妈当小女孩一样教养;

    5.撕掉手指的皮肤——妮娜尝试着去蜕变,但是很痛,就浅尝辄止了,但是自主、自由的欲望不时的冲撞着自己(抓破脊背,破茧而出);

    6.黑天鹅的翅膀——象征着超越,从压抑情形中解放出来。

    7.手指流血——意味着内心的冲突,对母亲背叛的罪恶感。

    8.和莉莉的同性爱——人格的整合愿望:单纯、可爱 、脆弱 、顺从 无主见的“白天鹅”与反抗、自主、桀骜不羁 、敢爱敢恨的“黑天鹅”的整合。黑白天鹅的互换与成长正贴合妮娜由压抑控制中的人格,向开放自由的个性的转变。它代表的是欲望、挣扎、不懦弱,和不掩饰、不压抑一切渴求。

    9.妮娜的自杀死亡——喻示着有着追求完美人格特质的最终结果,是要付出代价的。

    白天鹅

    《黑天鹅》这部影片的剧情中大量运用了心理学的手法,特别是一些潜意识的东西,是比其他类型的电影更高一个境界、更受人欢迎的缘故吧,虽然故事让人心情很沉重,但是留给人无尽的思考,特别是对那些做了父母亲的人家长们。

    其实,世界上没有洁白无瑕,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正如梅兰妮克莱因指出的,爱本来就包含着欲望、攻击和分离,恨当中也有修复的力量。成长就是接纳自己的各个面向、各种欲望和情绪,在保持核心自我人格稳定的基础上,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各种信息和经历,在更高的层次上不断整合自己,我们才能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但凡那些打不死我们的,都会让我们更强大。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我们可以知道被教化而来的这部分是——超我,他包括理想和良知,而我们灵魂深处那个没有道德观念不计后果只求快乐的部分被叫做——本我,平时我们用来平衡无私的“超我”和自私的“本我”的就是我们的社会面具,这个部分叫做——自我。年轻漂亮,舞姿优美,人又甜又乖,从来不做任何出格的事情的妮娜这个人物在出场的时候其实是完美无缺的,但完美无缺的人物是不真实的,是压抑的,妮娜便是一个超我压抑到快要窒息的灵魂。总监及时看出来妮娜身上那 急欲冲破超我阻碍的黑暗本我,所以才给了她这个机会,而最终妮娜也不负所望,自己的本我从超我中分裂出来,并杀死了超我,完成了人性和艺术上的双重释放。

    善良与邪恶

    被这部影片深深地震撼了!欣赏导演的了不起,对故事和人物的完美表现!

    看完《黑天鹅》让我想起在秋文心理实操课程上有个练习,角色的各种体验,撒泼、放荡、妩媚等角色自己就是做不出来,超哥曾说你能体验这些并不代表你就是这样的人,但是你会发现这才是完整的你(大体意思是这样),如若能够自由穿梭各种角色人才更灵动,也会如同钻石般耀眼是因为多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电影《黑天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nc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