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诸侯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我悠然自得;别人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
宋勾践说:“要怎么样可以做到悠然自得呢?”
孟子说:“崇尚品德,爱好义行,就可以悠然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放弃义行,显达时不背离正道。穷困时不放弃义行,所以,士人能保住自己的操守;显达时不背离正道,所以百姓不会失望。
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泽广施百姓;不得志时,俢养自己立身于世。穷困时努力使自己趋于完美;显大时,就使天下人一起走向完美。”
赏析
本章主要自述了孟子游说各国诸侯的经验之谈。因为孟子的辩才无懈可击,他的思想精微独到,而辩才与思想凝聚所产生的气势,实属罕见。
这里有一句话,就是勾践所问的“如何才能得到悠然自得?”这就是本章内容所升华的缘起。从文章开头的语气可见,孟子以主动教授的方式进行游说经验的传授。
那种悠然自得的心境是,使他长期游说所积累的功夫,有一定的定力,也不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孟子所说的悠然自得的心态,并非一般人随便具有的能力,需要一番长期刻意训练的积淀。
古代凡是有学问的人,由于处境之局限,没有这方面的能够,对自身的修养提升也是十分注重的,努力追求至善之美。在条件能力具备的情况下,主动地去做一些饶益大众百姓的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