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云海
世人在反思甲午海战时,常将战败的原因归结为清廷的财政拮据,或者腐败无能。比方说,清政府挪用海防经费给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导致了北洋舰队数十年未更新武器。不过,也有学者则从军事思想的角度,指出晚清并非没钱用于海防,而是长久以来“塞防”重于“海防”的传统,导致了对海防投入的严重不足。从这个角度来看,甲午海战是中国人海权觉醒路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就在甲午战争爆发的10年以后,1904年初,停泊在旅顺港的沙俄海军舰队同样惨遭日本海军重创。随后,俄国为了彰显国力,决定组建第二太平洋舰队,从波罗的海出发远征日本。1905年5月27日,在朝鲜和日本中间的对马海峡南部,沙俄的东亚舰队遭遇了守株待兔的日本舰队,打响了对马海战。然而,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远征。
青年作家熊显华在《巨浪对决》中指出,仓促之间组建起来的第二太平洋舰队看似强大,但实际上做的都是一些表面工程,直到出征之前,沙皇舰队都没有准备好,尤其是官兵的训练水平和士气,远不足以让该舰队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而更为深层次的因素是,远东陆海军总司令阿列克谢耶夫亲王的舰队建设思想落后于那个时代。亲王只关心舰队的部署,却对人员训练不感兴趣,他对下属的要求只是无条件的服从。
新组建的沙俄舰队的严重问题还不仅如此,训练有素的军官、维护复杂战舰设备的工程师同样缺少,同时,工期短、俄国海军当局的腐败和拖沓,也让舰队的重建工作困难重重。正是存在着上述种种掣肘,即使是优秀能干的舰队指挥官罗热斯特文斯基,也认为这场远征是毫无意义的。
相比之下,日本舰队的优势更加明显:舰员训练多年且身经百战,且指挥层满怀胜利信心;弹药储备量远高于俄军;炮弹杀伤力更强,使用下濑火药的日军炮弹的威力总体上约为俄军炮弹的12倍。
许多俄国人对这场海战不抱什么胜利的希望,舰队的总司令罗热斯特文斯基甚至请求辞去总司令职务,却遭到拒绝,只能硬着头皮率领舰队出征。结果没有悬念。经过两天的激战,沙皇舰队全军覆没,罗热斯特文斯基受重伤,在战后遭到审判并被免职。日本则以3艘鱼雷艇、116人死亡的代价再次获得了胜利。
在《巨浪对决》中,作者还原了对马海战的来龙去脉,梳理了战前日俄双方的优劣势,简单而精彩地描述了海战的经过,对战争的成败展开剖析,并阐述了对马海战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有意思的是,海战的结果对日俄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对俄国而言,对马海战和整个日俄战争加速了沙俄统治合法性的丧失,最终由在对马海战中幸免于难的巡洋舰“阿芙乐尔号”于1917年打响了“十月革命”的第一炮。对日本而言,对马海战的胜利却未必纯粹是好事,自此以后,在面对欧洲列强时,日本愈加狂妄,决心将势力扩大到太平洋地区,最终以1941年偷袭珍珠港和1945年遭到原子弹轰炸而告终。从这个角度看,日本人在对马海战的胜利反而是日后败亡的开始。
书中,作者选取了2000多年来包括对马海战在内的16场具有特殊要义的海上战事,勾勒出海洋文明巨浪对决的历史进程。这些海战,最早的有古典时期希腊人对决波斯人的萨拉米斯海战。公元前480年,希腊人利用计谋将波斯舰队从引诱进大陆和岛屿之间的狭窄水道中,从而弥补了舰队数量上的劣势,并在背水一战中取得海战的最终胜利,进而让希腊舰队崛起为爱琴海上的霸主。最近的则是1942年著名的中途岛海战。在这场被作者称为“漂浮的地狱”的海上战事中,美军利用优秀的情报工作获取日军的进攻计划,抓住进攻计划中日本舰队过于分散的弊端,给了日本舰队狠狠一击,太平洋海战的走势由此开始转而有利于美国。
对于16场海战,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文献资料,从人物、时势、制度、文化、地缘、海权等多个视角,进行了多角度的描述。尤其是书中对历史上决定海权强国兴衰成败的关键海战所进行的深入分析,于今天我们思考海权观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