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中强调需要跳出舒适区做练习,在潜意识中把舒适区物化成小区域环境场,例外语学习舒适区是选择题的语法练习,舒适区之外就口语交谈写作,跳出舒适区练习意味着换个环境场,舒适区即环境场的念头,困扰我许久,总觉得在理解上出现偏差,脑子总有个意念,在着逼自己从安逸的舒适区去更危险的地方探险。
自我发展心理学中:舒适区的本质是熟悉的应对方式。环境场的改变不一定能令人真的产生改变,我最近深有体会,加入007班级群到日更群,写作的数量发生改变,写作的环境也发生改变,质量没有进步,俩次摆脱舒适区的束缚,似乎依然像是无效练习。每次应对写作的方式是一样的姿态懒散,目标感不明确。假如应对的方式没有变,换个地方,换份工作,换个恋人还会是同一个结局。
六种应对方式: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
行为上的应对:
作文写不完,怪自己,幻想着就这么混过去得了。
情感上的应对:
老好人难过,想别人也不是故意,这么做也是人之常情。
舒适区带来控制感
“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是用来应对焦虑的。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了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越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而走出心理舒适区则意味着,你放下了原来所使用的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去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这是情感这头大象很难忍受的。所以,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