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程序员,我大部分时间跟机器打交道,然后跟我的直接上级汇报每周工作。除去项目组几个同事熟悉外,其他人仅限于工作的沟通。可以说我多年来一直走的被动冷淡的职场社交风格。
上了Connie老师的人脉课后,我重新思考了我在职场上的社交方式,发现真是太low了。我决定改变,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把课上学到的实践起来呢?从最简单的做起吧!
Connie老师说:“要尊重并欣赏对方,要有热情也要热心。”我利用去水房接水,去拿快递,去上卫生间,午饭后遛弯,甚至是工作项目合作的间隙等各种碎片时间,主动跟碰到的同事微笑打招呼,并且问候他们:“上周末去哪里玩了?”“最近学到什么新技能?”“今天这围巾是点睛之笔。”“我喜欢你带的 耳环,在哪里买的?”等。90%的时候,都能轻松的开启一段对话,彼此互相关心下。一来二去,以前陌生的同事,逐渐熟络起来,聊天的话题也更加深入。等到工作需要互相配合时,大家早已默契,工作效率提高不少。
接下来,我参加了部门的羽毛球活动。每次活动时,我停止刷手机,主动跟场边休息的同事聊天。聊天时自然就用上了Connie老师讲的技巧,从哪个部门,负责什么工作,哪个学校毕业等入手,问些开放的问题,避免把天聊死。提问的过程中,“竖起”两只耳朵留意大家共同的连接点,一旦发现共同点,就会顺着共同点引申下去,然后双方的话匣子就打开了。通过这样即兴随意的聊天,我发现了两三个校友,一个在我老家上大学的同事,一个也喜欢旅游的同事等。球场上打球动作错误时,我也会主动请教打球动作技巧,经过热心同事指点,我球技居然长进了不少。
然后线下聊天转入线上继续熟悉。我不再是羽毛球QQ群里默默无闻的潜水者,我开始主动加入群里的聊天,跟球友幽默互动,感谢群主分享的羽毛球学习视频,甚至针对前晚的羽毛球比赛发起讨论,使平常很冷的群里气氛变得温暖起来。大家逐渐熟悉后,一起打完球后去聚餐,还一同报名羽毛球私教课,共同提高球技。
在职场,一个很重要但让很多人都犯难的就是向上社交。对于领导,我一直有些畏惧心理,觉得领导高高在上,事务繁忙,我只是一个干活的“小虾米”,做着最基础的工作。领导怎么会关注我的事情呢?领导跟我能有什么话说呢?每次在公司碰见大领导时,都是小心翼翼地问声好,就快速的走开。跟领导做朋友这事,更是想都没想过。
Connie老师谈到向上社交时说道:“即使你是猫,也可以拥有自信,认为自己是狮子。向上社交,首先你要有自信。” 我因为生活中遇到个大挫折而想辞职离开北京,跟部门一位领导交流后,她不仅从各个角度给我分析离开北京的利弊,劝我留下来,还批准我休假一段时间调整心情。思考再三我决定留下来,并对这位领导一直心存感激。人脉课上Amy分享她的故事时,提到她送了十几本自己超喜欢的《还在学》给朋友,与朋友讨论读书体会,并意外的通过其中一位朋友联系上了作者金惟纯老师。Amy的故事触动启发了我。正好Connie老师在人脉课上推荐了《别独自用餐》,我读后大受启发,便多买了一本送给这位领导,并主动跟她分享了我上人脉课的收获。后来,在食堂碰见这位领导用餐时,我就鼓起勇气主动坐过去,惊喜的发现跟领导聊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反而很多欢乐。当我工作和生活上遇到些想不通的难题时,也会主动请教这位领导,她会说出她的思考,往往比我想的深远。Connie老师教育我们:“向上社交时,要努力做个有价值的人。”有次,领导因为孩子考大学选择专业的问题头疼时,我就从我年轻人的角度说出我的想法,随后主动咨询好些周围相关专业的朋友,并他们的答复总结后发给领导,希望她能放宽心。这样一来二去,我跟这位领导越来越熟,大家真的成为轻松交流的朋友。真诚和温暖是敲门砖,价值是引路灯。
两年后,我感觉工作进入瓶颈期,缺乏成就感,苦恼不已。当这位领导耐心倾听完我的困惑后,帮我分析了我的优势,和可能从事的岗位,并告诉我:“公司很快会整合成立一个新部门,是公司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或许是你的一个转岗机会。而且你以前做过类似的项目,跟新部门的部分员工也熟,便于开展工作。”我一听,哇,仿佛突然看到了曙光,简直太棒啦。于是,我开始运作转部门的事情,通过多轮沟通协调,成功转换部门,并承担起新的工作,感觉工作又充满了热情。
人脉课让我用另外一种态度和思路去对待职场的人际关系,更加积极热情的分享并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同事,可能是你每天花时间在一起最多的人,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共同工作的缘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