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农
淡忘了哪年观看的央视新春联欢晚会。只记得有乐手嘴含葫芦,双手操持竹器,身子随着曲目的节拍,忘情地自由摇摆,吹奏出葫芦丝乐器特有的、悠扬中透着婉转的音律表达出的韵味,深深地吸引并迷上了我。 大部分国人,程度不同的都在合拍着无论来自经济的、文化的、体育等等领域的时代节奏。傣民族特有的表现欢快的葫芦丝乐器,在央视大舞台的闪亮登场,《月光下的凤尾竹》——乐人吹奏出的旋律,抒发了傣族青年男女对于爱情的执着或缠绵。盼不到春节过完,精明的乐器零售商,肩背胸挂着一串串大小不等的葫芦、长短不一的竹管乐器,信心满满地吹奏过城市、乡村的大街小巷。优美的乐声,招致爱好者的倾听、青睐和不间断的驻足着问询…… 那年的新年,丈母娘在我这儿过年,娘儿俩围在火炉边嘀咕着七姑八姨的飞短流长…… “月光啊竹楼下的凤尾……”流淌着表现抒情韵味的葫芦丝乐声,在我的窗前悠悠漫过。我探头起身,捕捉乐声在时断时续中弥漫开来的方向……“师傅,葫芦丝咋卖?”我欣喜地问道。 “四十元一支”。 “好学吗”? “好学,没啥不好学的”。精明的销售商揣摩到了我的喜好,接着说:“指肚摁放的孔洞,也就是说,每个孔洞发出的音和笛子的大体相同”。 “喜欢买一支试着学,有初学简谱说明”。 “月光啊竹楼下……”考虑或不容我考虑的间隙,买卖人娴熟地吹奏起葫芦丝……我明白,为了他的生意,瞅中了我的心思,他在吊我的胃口。 “买了吧,试试”。心底间我暗自寻思,说服自己。 买了葫芦丝乐器回到家里,按简谱试吹,无论放开那个孔洞,都发着“唔”的同一个音。“上当了”。 我放下葫芦丝一个人窃笑着默默地念叨。丈母娘也笑话着我吹奏出的音的没滋没味。 因为爱好,既然买来了,总是不死心的多次拿起葫芦丝试吹,发出的同一个“唔”音弄得我一点脾气都没有。时间一长,我真想砸了它解气,但每一次无奈、愚蠢的念头一闪而过后,却又无奈地作罢。舍不得,豁不出去。谁叫你喜好它呢! 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有它的必然性,就有它的偶然性。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总是在简单或复杂间交替。简单的不必细述,复杂的在几次三番、持之以恒、能耐其繁的一次次的坚持中,总能摸索到克服它的良方。也就是说,成功的出现,往往在坚持、坚持、再坚持的不懈坚持中邂逅或姗姗来迟。 有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有一天,在我摸索得实在没辙了的快要砸掉的间隙,憋足并堵着气,狠狠地吹了一通,久违了的“5”音姗姗来迟。我心有灵犀,感受着这狠狠的一气、点穴般点开了窍门的欣喜。我摸索着笛子的吹奏法继续,有了!我喜出望外,按捺住内心的激动下意识总结。原来,每个音符相对应的发音孔洞,得运用和它相匹配的恰到好处的气流。恰到好处的气流,吹进葫芦腔、震颤竹管上贴着的薄薄的金属铜簧片,指肚控制、收放间的每孔,发出相对应的音符。 “姥姥的”!尺把长的破玩意儿___难煞我了!我服气却又不是太服气地感叹道。 限于嗓音条件自身的掣肘,学唱时高八度扬不上去,低八度降不下来。因而,我对于音乐的爱好,纯粹的业余,根本就不具有科班一说。更谈不上某某指点,师从某某。京戏里的一说,出自何门何派,更胜于天方夜谭了。所好的、仅有的一点肤浅的乐理常识或知识,还是道听途说、自学自悟,捉摸而来的。一句话,不靠它糊口,没准备登台,唬住人的一大套理论没有。仅给自己闲暇时的一种消遣___自娱自乐而已。 有名人说过: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学葫芦丝也一样,简单的曲子随便吹吹还可以,也吹的有音有谱。有一些复杂的曲谱,特别是遇到曲谱中有“4”音表现的,怎么都弄不出来,弄不标准。曾经,明明地我喜欢的曲子,一看到有“4”音搅和的,尽管喜欢,但我还是忍痛割爱,再也不想、不能或不敢去碰它。你侍弄不来啊! 是年,《红高粱》的电视剧热播,表现电视剧片尾曲《九儿》的优美旋律让我念念不忘。特别是导出片尾曲《九儿》的过门,更让我深深迷恋。我感受到片尾曲《九儿》的过门,更具震撼人心的魅力或音乐表现的进一步递进蕴含其中。迫不及待地试吹,怎么都侍弄不出该死的“4”音来。123567,高音区,低音区,三番五次地鼓捣了半天,找不出“4”的半点韵味。嘚——没辙。 “好酒的的不进茶馆”。闲暇了,总是想把玩一回葫芦丝。一玩起来,总是纠结于片尾曲《九儿》过门的深沉和如泣如诉中。几次摸索,次次失败。偶然间一次表现高音“5”的指尖半开,“4”音在有点难为情的或真或假中隐约出现。我明白,多年好不容易捕捉到的一点灵感不容错过。又一次在高音“5”指肚的半开半闭间,重复,寻找,摸索……半睁半闭着眼睛,恭侯着“4”音的欲露还羞…… 年龄之故,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又不能持之以恒,指节自然僵硬。葫芦丝时不时把玩手中,一直,吹奏不出像样的葫芦丝所表现的音乐魅力。但生活中一个人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该拥有怎样探索“4”的精神以及精神背后的坚持,鼓励并驱动着我人生前行的步伐。 总之,“4”音尽管难弄,此好毕竟没有白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