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未来靠年轻一代创造,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必然会落在我们年轻一代的身上。“奇思妙想”、“古灵精怪”是我们年轻一代的代名词,“落后腐朽 ”、“封建愚昧”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当天马行空的我们遇上备受争议的传统文化,所碰撞出的火花能重新点燃传统文化微弱的火苗,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熬过萧条“寒冬”,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
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仁以孝为本,百善孝为先”,字字珠玑,句句箴言,让人培养一身浩然正气;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饱经沧桑,却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帮助中华民族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舍弃了,就如同亲手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将国家推向万丈深渊,推向没有希望没有前途的未来。但如今,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陷入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它们会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而逐渐消失,最后变成名录上几个冷冰冰的字,甚至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们曾经存在,更别提消逝。故此,身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必然要挺身而出,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不让“绝活”成为“绝响”,不让优秀传统文化断流。
去其糟粕,才能彰显价值和光辉。一直以来,传统文化被打上“迷信落后”的标签,遭人诟病,就是因为传统文化中含有不合时宜、违背科学的内容。如“三寸金莲”是束缚古代女人的畸形审美标准,通过使用长布条将拇趾以外的四个脚趾连同脚掌折断弯向脚心,从而形成"笋"形的"三寸金莲",让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女孩忍受缠足撕心裂肺的疼痛,这不止违背了人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更有违人性。因此,我们要剔除传统文化中的落后过时、腐朽迷信的内容,不让糟粕禁锢我们的思想,拨开掩盖在优秀传统文化上的沙子,才能让更多人发现到它的价值。
取其精华,才能延续文化的根脉。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固然是好,但不能将中华传统文化全当作糟粕,一笔抹倒,用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来拼凑成自己国家的文化。若是这样,便会缺乏民族特色。并且,外国的优秀文化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我们需要从自己已有的文化入手,筛选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等与当今时代价值观相吻合的内容,让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这样才能更好地守住民族之魂。
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诗词一直让人觉得有距离感,觉得似乎只是文人雅客之间的自娱自乐。但《中国诗词大会》很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体结合,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让诗词从神坛走入了寻常百姓家,通过诗词讲述平凡人的喜怒哀乐,让古老的诗文和现实的日常生活产生情感联结,进而激发出平常人对诗词的热情,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感。因此,我们要不断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让它与现代生活产生呼应,让人感觉到传统文化并没有沉睡在历史中,而是就在人们鲜活的生活里。
“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历史上几个文明古国的灭亡不正好印证了这个道理吗?要想国家永远保持旺盛生命力,身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唯有推陈出新,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让它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里释放出更多的文化红利和社会正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