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和经济原本不在我的兴趣之内,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被封皮所吸引了。谁是鱼?谁是钩?谁是钓鱼人?
这和注意力经济有什么关系?一系列的问题让我翻开了这本书,感觉有点不一样。
这本书可以说是广告业的史诗。从最古老最正统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到只发行一美元的《纽约太阳报》,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将人们的注意力当做一种商品,从而产生了注意力经济。“通过显而易见的免费事物来吸引注意力,然后加以转售”——成了注意力商人基本的赚钱方式,也成就了“注意力商人”这个词。
当有了注意力商人,我们每一个个体就成了封面里的那些鱼,一不小心就会被鱼钩上的诱饵所吸引。岂不知,受益的永远是背后的那些设置诱饵的商人。
各色的诱饵,成了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工具,也成为了商人挣钱的方式。
直到这个时候,是不是理解了“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这个道理?因为商人正是从“免费”的过程中收割你的注意力,然后自己挣大钱,是不是有一种“被别人卖了还在帮他数钱的”罪恶感?
是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不过是现在的“鱼饵”让人眼花缭乱。
如果说最初的报纸没有诱惑力,那变成五颜六色的海报呢?如果还没有,变成惊心设计的广告呢?
如果你是一个病人,会不会对包装出来的“特效药”所诱惑?如果你肥胖,你是否能抵挡得住各种“立得瘦”的承诺?
“万物与广告的脉搏一起跳动,鸟儿艳丽的羽毛就像是广告为情感赋予的色彩”,这样的时代你能确保独善其身,不被收割?
当仅有的文字和图画对你的诱惑不够,没关系,收音机的发明让听觉也可以成为一种可供销售的产品。
如果光收割听觉还不够,那么电视的发明将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集中到一起。电视剧收割了多少人的注意力?!从而让多少行业获了利?
更不用说到现在的海陆空三位一体全方位的包围了。
不离手的“智能手机”,让你专心走路都成为了奢望。
搞笑的抖音视频,让你恨不得双眼陷进去。
随处可见的免费入群,让你收获了多少垃圾信息?
科技的发展,让“鱼饵”越来越精致。从最初的批量生产,到现在的专门定制。
你的注意力,哪还是自己的资源?早都成为商人眼里的金钱。
看了本书后,对“自我”拥有的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深思。
注意力就如时间一样,是上帝赐予每个人都公平拥有的资源,不可存储,转瞬即逝,永不返还。
你能善待它,它就能成就你。
你的关注点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
有人用心在利用注意力成就自己的事业,有人在消耗注意力浪费生命,成就他人。
这都是每一个人的选择,无法去抱怨,没必要去埋怨。
很多时候我们说孩子不让孩子玩手机,不让孩子看电视,仔细想想,只不过是采用了最粗暴的方式进行外部干预,这样的效果只会是“压迫越厉害,反抗越激烈”。所谓的治标不治本,就是这样的后果。
聪明的父母,应该从这本书中得到启迪,给孩子讲清楚注意力商人的险恶,让孩子有了对抗被收割的能力,才会让自己的成长充满活力。
如果你想经商,那就设法运用娴熟的技巧,精致的鱼饵,让自己成为注意力商人;如果不是,那就让你避免成为注意力商人眼中的鱼。
或许这就是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