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保持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感觉肚子里有很多话能表达出来了,就开始在我们茶友群做每日分享。
输出是一个倒逼自己学习的好方式,如果有一定的紧迫感,效率还会很高。比如我,每天在群里有20分钟左右的分享,想到马上就要拿点货出来,在此前读书的吸收转化就会特别好。
而且群里这么多人,也不希望给大家留下虎头蛇尾或者浅薄的印象,于是自然而然地刻苦起来。
从前有段时间想要坚持分享点什么,可找不到输出内容,自个儿肚子里那点存货也是用不了多久的。所以读书真是好啊,无尽的书海,有太多的新鲜玩意儿等着我去开发。
《大观茶论》是宋徽宗的著作,一个皇帝在文化艺术方面留下一部巅峰制作,往往给人一种“不务正业”的印象。
说起来这皇帝也是挺能折腾的,有句话是“上有好,下必甚之”,皇帝喜欢的东西,下面的人真是削尖脑袋去创新,可以说皇帝是举国之力在玩儿艺术。
有人说“难怪被亡国”了呢。当然这怪不了宋徽宗一人,一个国家的灭亡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宋徽宗和宋茶不背这个锅。
为什么说宋徽宗玩儿茶是玩儿艺术呢?你看宋朝审美已经是普遍有高度了,而宋徽宗是这个时代里面拔尖儿的。他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他能玩儿到的高度,是很难企及的,也难怪今天的人们还认为宋茶的精致是无法超越的。
你看我们现在对于好茶的品选,跟宋徽宗的茶论是很符合的。那时候没有科学的检测系统,全靠人的品味,就是天南地北的茶要考察个遍、喝个遍才能得出如此细腻的结论。
宋徽宗著《大观茶论》,从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几个方面来阐述茶从一片叶子开始是如何被做出来的。
什么样的茶是好茶?宋徽宗说:色莹彻而不驳,质缜绎而不浮,举之则凝然,碾之则铿然,可验其为精品也。就是从外到内都有一个标准,你按照这个标准选出来,确实就好。
现代工艺与宋代不同了,最后呈现出来的茶不一样,但你按照他这个原理去选茶,还是能选出好茶来。这就是高度,他在千年前就把茶玩儿到这个高度了,着实令人敬佩。
宋徽宗在讲点茶的时候,才叫拍案叫绝。只是列举所需工具就太敷衍了,他还列出不同选择会造成的不同影响,有理有据分析利弊。
我们现在玩儿茶器就知道,成本很大的,宋徽宗才有那个实力把所有材质、样式都玩儿一遍,再筛选出最好的使用。所以但凡他所举,你若能找到,行茶事时使用起来,那感觉也是帝王享受了。
再说点茶。我看日月洲先生的注,说宋朝王公贵族点茶只点三次的,而宋徽宗要点七次。这不是他矫情,是他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层面不一样了他点每一次都能说个道道来,我们现在只能从形式上来模仿。
就像你吃冰淇淋的时候,把每一口吃进去,从色香味形都从精神的层面分析一翻,好高深的样子。然后别人来学你,把你的分析复述一遍,你说他是真能体会吗?那还真的不太容易。
实际我举这几点只是《大观茶论》里面的一小点,各位爱茶之人一定要去读一读。推荐日月洲先生著的《大观茶论》合集,里面还收录了宋代另外一些人的著作,与宋徽宗的论述角度不一样也都是很考究的。
现代人很多喜欢日本的茶道,认为秉承了我国唐宋遗风,实际上差别还是很大的,可以说还远不能达到我们宋朝时期对茶的讲究。这些都能从宋朝相关著作里有所体会。
在此抛砖引玉,各位可以去一窥究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