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原土话里有个词儿叫“不开眉眼”,那意思说某一位是如此地不识时务,如此地可以和“二货”不相上下,总之是情商低得邪乎。
那怎么就叫“不开眉眼”?
“领导开门你上车,领导夹菜你转桌,领导听牌你自摸,领导隐私你乱说,领导没醉你先多。”这是微信里的一个段子,诸如此类的“坦荡君子”,说好听的叫“刚正不阿”,说难听的就是典型的“不开眉眼”。
我就是这么个脾气!说完这“不开眉眼”的,接着说说“开眼”的,这个“开眼”倒是跟情商没什么关系了。
要是到了北京城,会听到这样的土话:“让您开开眼!”常有炫耀之意,又不无得意之色,意思是给咱这等土鳖长长见识。
要是碰上一个时尚的美女,她的第一反应没准是开眼角,开内眼角兼开外眼角,整个容,让自己的眼睛像牛眼一样更大一些,像凤眼一样更美一些。在这里要由衷地赞叹一下女人,啊!女人!你为了美所能受的苦,哪怕是起步阶段都是男人永远不敢触及的底线。
开了好看?还是不开好看?还有一种“开眼”涉及到了一桩学术公案,关于“清朝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范文澜先生说是林则徐,他跑到广东搜集澳门出版物并找人翻译,让中国人从此“开眼看世界”。也有人说是魏源,他才是“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其实,《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编的,人家哥俩都没争什么,后人何必瞎起哄?再说,清朝也不是不开眼看世界,他觉得自己玩得大,大国就是任性,就是不肯正眼看而已。
林则徐像去探究这个词的来历,应该是出自佛家的《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经中说“复为佛像开眼之光明,如点眼相似,即诵开眼光真言二道。”
“开眼之光明”,“诵开眼光真言”,这是仪轨当中的重要议程,所以,流传到现在,人们把安置佛像典礼就简称为开光典礼了。
笔者去参加过佛像落成的开光仪式,师父们手拿一只笔隔空去点,“点眼眼通圆照法界,点耳耳通妙闻十方,点鼻鼻通遍嗅诸香,点舌舌通善说妙法,点身身通分身尘刹,点意意通普润群机。”师父们要拿毛巾擦脸,表达的意思是不仅脸上的把灰尘擦掉,还要将心地里的污垢洗净,即谓“拂去尘埃真性显,洗净人间万虑忧。”主法者还要拿一面镜子,以笔于镜面画梵语“吽”字后云:“圆光普照于十方,咸令众生增福慧。”佛学不是迷信,这里笔、毛巾和镜子都是特殊的课件,应该说这是最完美的教学。
忻州福田寺地藏菩萨开光仪式“开眼”在这里与“开光”相通。李鉴堂《俗语考原》:“释氏於佛像落成后,择日致礼而供奉之,谓之开光,亦曰开眼。”
“开光”二字的意思很好,在家里供奉佛像,你明了其意义,佛像就开光了,就是开发我们自性慈悲的光明,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光”。这个事必须睁开眼睛看清楚,就是这个意思。不能搞错,错了,那就是迷信了。
再往深里说,就又到了禅宗门里了,在这里,“开眼”是开悟、觉悟。语出《五灯会元》卷二十:“汝解心已极,但欠着力开眼耳。”意思是道理该懂的你都懂了,就差使劲睁开眼了。
参禅那么不着边际的事,怎么“着力”就算是“开眼”了呢?
话说五台智通禅师在归宗禅师处参禅,有一天晚上巡堂,他大叫:“我开悟了!我开悟了!”
第二天上堂,归宗禅师集合大众问:“昨夜是谁自称已开悟了,请站出来!”智通走出来:“是我!”归宗:“你悟了什么呢?”智通:“我悟的道不能说。”归宗:“如来降世,为示教利喜,总可方便一说。”
于是,智通禅师低声细语地说:“师姑原来是女人做的。”
嗬!师姑,是在家学佛的女居士,师姑是女人!智通经过千辛万苦“着力”,就悟出来这么一个艰深的大问题?就像那位禅师不小心把鼻子撞到了门框上,却突然开悟说:“原来鼻子是向下长的!”
别绕弯子,到底什么意思? 还是让这位五台智通禅师自己来说吧,智通和尚临终有偈,是这样写的:“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
一放一收,两个极端,一边通了,另一边也同时通了。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水仍然是水,师姑原来是女人。
就是这,赶紧打住,再问,我这装模作样的冒牌货就要穿帮啦,我只能唬起脸来说:“该明白啦!谁再问就是谁不开眉眼啦!”
太史叨叨令,文史专栏作家,头条号原创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