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工作生活
科学之美|读书

科学之美|读书

作者: 三叶草的成长 | 来源:发表于2019-07-03 16:52 被阅读0次

    最近读了两本书,一本钱德拉塞卡的《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一本吴军老师的《数学之美》。

    看之前,我对这两本书都有超高的期待,因为通过书评和简介判断肯定是自己喜欢读的书,可是读了几页之后不禁兴味索然。只是因为对自己有写读书笔记的要求,不得不硬着头皮把它读完。

    前一本书,我觉得是因为自己读不懂,怪翻译,所以去买了听本书的课程来听别人的解读。听完解读明白了大概的意思,回头再看原书,发现仍然很难读。全书是作者的七篇演讲——天呐,我很难相信这真的是演讲,长篇大论、夹杂相当多的引用文章、还有很多的公式和推导过程,有多少人会愿意听(当然演讲的受众也是专业人士,不该我看罢了)。虽然字里行间藏了些许珍珠,但真是逼着自己去看才发现了几点启示:

    伟大作家或伟大作曲家的作品通常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这些作品总是经历一个日趋深刻和完美的过程。而科学家最早的成就常常就是他们最后的成就。这或许和科学家们不经意产生的傲慢的态度有关。

    说到底,这本书表达了这样的一个观点:顶级的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着极致的美,吸引着科学家去探索。不同的是,艺术家随着阅历的的丰富,晚期的作品往往成就更大,而科学家的研究生涯往往随着经历的增加而走下坡路。反差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科学家过于专注自己的研究领域,往往难以谦逊地去了解新技术和理论。

    这貌似是“Mine is better”误判心理学的一个表现。全篇采用大量例证和引用,最终说明一两个核心观点,加上文化不同,很多幽默看不明白,算是不会推荐给旁人了。

    《数学之美》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顶级科学极致的美。我当初想看这本书,是希望从中更深地领悟到数学本身的逻辑以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当年人们最开始制造飞机时,总是想把飞机的机翼设计成鸟的翅膀,但是最后莱特兄弟制造出来的第一架飞机,靠的不是仿生学,而是空气动力学。
    不被事情的表面现象迷惑,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而数学就能帮我们跳出表象,抓住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

    上面这段话让我心动不已,可书中无处不在的函数、模型甚或大数据让我望而却步,勉强自己读完也没收获多少逻辑上的进步。

    如果说上一本书内容少得可以总结为一两句话,这本书内容多得可以再写两本书给我这种人科普。

    或许是这个领域我实在知之甚少,背景全无自然觉得太难。又或者数学水平实在太低,应试教育导致思维固化,总之,这是我很薄弱的环节,有机会得补一补。

    最后,我猜本文结尾如果还有“开卷有益”几个字,会有朋友质疑:你收获了什么?

    我想了想,还真有收获。

    第一本书翻完只花了两天的时间,发现没看懂,心下打鼓,当即去买了听本书的解读,听了两遍才听懂。然后又花两天把书翻了一遍,觉得对自己有交代了。这本书讲了什么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我很少这样读书,也对书评和简介有了更多的警惕。

    读《数学之美》的时候觉得枯燥,加上心情不好,索性看了一个星期的奇葩说。然后继续读,心态好很多,又了解了自己的一条边界。


    开卷有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科学之美|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gq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