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冈仁波齐”,并没有推荐文章说得那么好。看后我的感觉是,推荐文章大多赋予了其太多的意义标签。实际上,导演张扬不过如实记录了,芒康村里的尼玛扎堆及村中一行人朝圣拉萨与神山的经历。
整体影片,拍摄得过于平铺直叙,没有特别多的手法。甚至,我觉得,导演似乎有点懒散,貌似很多地方,可以有更多的展现方式。譬如,至少可以记录他们经过的乡村名,而不仅仅只是一个个国道界碑?譬如,朝拜之路,一叩一拜中,会否可以有更多的拍摄角度?
不过,话说回来,说不定,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在朴素、真实、自然呈现的信仰与人性面前,任何艺术化的展现都显多余,如实记录才是正道?

如果没记错的话,我应该是13年走的阿里环线。电影中关于藏地深处村庄、房屋、饮食的描述,十分真实:藏民黑暗的房屋,悬挂着各类藏传佛教饰物;每个用具,不难看到长年积累留下的污垢;黝黑粗壮的手指,娴熟地用酥油茶捏着糌粑,一眼便能看出岁月劳作下的痕迹;略显荒芜的山坡上,羊群或牦牛在觅食,晒太阳;一阵大风吹过,蓝天白云转际成阴天,雨点急落,转瞬又消失殆尽.......。
影片真实再现的情景,与我们游走西藏时,所见无异。对我们来说,去藏区,最需要适应的,恐怕就是,卫生条件。虽然酥油茶、糌粑的味道不错,可对于污垢的印象,也同样记忆犹新。

影片中,藏民们那种简单明了的对话,反映出他们在生活遭遇意外时的坦然淡定。某种意义上,他们没我们辣么容易感到/怕“麻烦”。
譬如,怀孕的邻居与腿脚不好的屠夫要加入朝圣时,尼玛扎堆的反应;路遇马路积水,一群人快速达成共识的反应;有人给飞石砸伤腿,可能会耽误大伙儿时间的反应;被越野车追尾,看看孩子、自己,虽车头被毁,仍爽快同意肇事者为救人离开的反应;没钱继续朝圣,一起打苦工挣钱的反应;尼玛扎堆叔叔去世,大家的反应.....。
凡此种种,甚至生死,都是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安定。我相信,我们同样人数的一群人,遭遇同等境遇时,可能会有诸多不同反应。
这或许来自,独特海拔生活的艰苦磨练,以至于同等情况下,他们更能珍惜/看到美好,因为理解生存的艰难,对待陌生人也更友善,也乐于“举手之劳”。又或许,这只是来自,他们笃定的信仰?如同,他们在阳光里,鲜花草地上,欢快滴跳起锅庄时,那种畅快;如同,歌曲中唱到,“好运的,能成为喇嘛”,“下雪时,想到母亲”时,那种直白。
而对“喇嘛”生活的向往,无非是对一种既无忧生存,又能亲近神灵生活的向往。
难得的,是他们面对突发时,那种从容。

不由得想起,去藏区那年,临近别离时,年长师傅给我们每个人取的藏族名字。当他逐一解释所取名字的含义时,我看到的是,他那朴素的洞见,一种生活中得来的智慧,以及一份内心的美好。
这与他们得知有人过生日时的反应,如出一辙,溜出去,买上一份精美小礼物给两位寿星,也不忘给其他人送上一副藏饰小手链。这与影片中的很多场景,何其相似?
自然,我们也遇到过,藏民热情邀请我们入室内,喝上一口酥油茶或吃点糌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