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也是晚清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的,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汉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进代变局中越越众人,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
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为人生精进的基石,最终从笨人到圣人,逆风翻盘,成为大清王朝的最后领航者和儒家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
01他的笨
一个秀才考了七次。看这个次数,曾国藩的天资一般,智商平常,身体也不好。出身更是平头老百姓。年轻时,不会自我管理。但越笨拙越努力。说来也奇怪,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胎胎换骨,越凡入圣。
年少时,父亲对他管教严格,曾国藩也很勤奋。背书一遍不行就十遍,十遍不行就百遍,一百遍不行就一千遍,直到全部背下来。有时小偷去他家偷东西,都觉得他笨得不行,也是好笑。
七次科举考试,前几次还被主考官通报批评,说他文笔尚可,道理却没讲通。要其他考生引以为戒。
02他的坚韧
回到家中,曾国藩一头扎进书房,准备一血前耻。他通过反思发现了自己的问题。
他将自己作文和那些模范作文进行比对,看看别人哪写得好,他自己哪写得不好。找到问题所在,他对症下药,终于开悟。1833年,第七次考秀才,考上了,虽然是倒数第二名,但终究榜上有名。
后来坚持考试,尽管很努力,考了几次进士,但都名落孙山。1838年,曾国藩再次北上考试。这一次,在榜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但是排在最后,这意味着自己是不能进翰林院的,还有可能被打发到某个小地方当县令,这让曾国藩不能接受。于是他就去找主考官穆彰阿,此时的穆彰阿,是朝廷的大红人,只要能得到他的赏识,就有可能进入翰林院。于是通过自己的老乡把文章递上去,写了三次,终于见到了穆彰阿。
原来,穆彰阿认为曾国藩的诗文极其一般,但是曾国藩的毅力打动了他。
最终,曾国藩进入翰林院。
02他的自强
进入京都,曾国藩发现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呀。别人说官话,他说方言。别人穿着时髦,他穿着落魄。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自视野狭窄,观念庸俗。这一次,曾国藩又深度反省。发现自己不喜欢安静,有傲气,很虚伪,有点好色。于是给自己立了一个大旗:
不为圣人,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道德经》说:自胜者强。
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能战胜自己的人。但凡出现自己发现的问题,他就会给自己一巴掌。他曾是一个重度吸烟者,通过毅力,成功戒烟。
后来,一边发现自己的缺点,一边改错。然后一直坚持不懈。
经过修炼,他终于变得谦虚谨慎、彬彬有礼。
03他的才能
后来的一段时间,曾国藩在京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创造了一个记录。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咸丰皇帝刚愎自用,曾国藩臭骂咸丰,然后离京。
离京后,母亲离世,曾国藩回家奔丧,他打算治学。可是太平天国越闹越凶,太平军已经挥师北上,于是朝廷就打算派曾国藩协助地方,兴办团练。
上任后,曾国藩就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除暴安良,安定地方。还成立湘军。他的行为影响了地方官的利益,差点死于非命。于是带着自己的队伍,去衡阳练兵。后来又遇到钱的问题,曾国藩开始招兵买马。
一年后,一支一万七千多人的湘军建立起来了。
04书生治军
1854年,曾国藩率领自己的湘军,北上长沙,出战太平军,然而,出师未捷,湘军惨败,曾国藩自杀未遂。不久,在湘潭大败太平军,算是挽回了自己丢失的脸面。此后,湘军一路稳扎稳打,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当年9月,曾国藩奉命发兵江西,对手石达开。最终,曾国藩惨败,差点就成了太平军的俘虏。
而后一段时间,曾国藩陷入困境。加之父亲去世,回家守孝。没想到这一次咸丰帝仍然让曾国藩出山。这一次,他开出条件:要实权。咸丰直接让他在家守孝。
曾国藩人到中年,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在官场一再碰壁?最终发现是自我修养不够。不够谦虚,不够圆滑世故。
05重整齐鼓
1858年,咸丰再次让曾国藩出山。这一次,曾国藩什么要求都没有。他一改往日的毛病。并坚持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得失成败。
在打仗的过程中,也是比较缓、比较慢,没有出奇制胜,更多的是稳扎稳打。经过4年的努力,1864年,攻陷天京,覆灭太平天国。
06功成身退
官职越来越大,曾国藩成了真正的权臣。
不过曾国藩清楚,历代权臣几乎逃脱不了覆亡的命运。所以他选择自剪羽毛,让功于人。他将战功归于朝廷,归之于友军,又声称,自己做得很不够。接着,又将在攻克安庆、南京等重要城市中立有赫赫战功的湘军裁撤。他的这一做法,很大程度上消减了朝廷对他以及湘军的犯忌。这也是曾国藩得以善终的关键。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有人称他为古今第一完人,真的不足为过。
网友评论